甭管穿着綜合行政執法隊制服還是便衣,張春山走在懷柔區楊宋鎮大街上,總有人親熱地和他打招呼,熱情的人家還非拉他進門喝口水才讓走。
好人緣來自好業績——干城管執法近20年,張春山每天和羣眾打交道,處理的大多是涉及利益糾紛的棘手事,但他不僅能辦成,還能辦好,贏得了羣眾“春山,真辦事兒”的好口碑。自接訴即辦工作開展以來,張春山為楊宋鎮辦理1500多件羣眾訴求,解決率達93%,滿意率達99%。今年,他還獲評全國“最美公務員”,是北京“獨一份”。
把羣眾訴求辦成、辦好,張春山有質樸的訣竅——“把心和腳都放在羣眾那兒”。
“啥叫人民公僕?解決老百姓的難事、急事、瑣事,這才是咱們穿一身制服的意義,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公務員。”張春山説。
2020年12月28日張春山(左一)在某餐飲公司檢查廚餘垃圾運輸
張春山在楊宋鎮工作的這六年,正是鎮里加快打造中國影都、服務科學城統領“1+3”融合發展的關鍵期,服務對象涵蓋16個村居和中影集團等上百家企業,年訴求量高峯時近5000件。
“把心放在羣眾那兒”,就是要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訴求人。張春山説,接訴即辦工作中,很多都是羣眾生活中的瑣事,重複性特別強。作為“接訴人”,要有極大的耐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就拿今年5月的一件投訴來説。有市民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楊宋鎮歐郡香水城小區某住户院內有違章建築,影響其採光。
張春山接訴後趕到被舉報人家中,剛説明來意就遭到一通怒喝。
“我知道誰舉報的,我就是搭個花棚,又沒妨礙誰!”60歲的被舉報人,看着張春山的眼睛像是要冒出火來。
看見老人臉色鐵青,邊説還邊捂住了胸口,張春山趕忙上前攙扶,“您別生氣,咱們慢慢説。”他好言安撫,直至老人平靜下來才敢離開。
擔心被舉報人的身體狀況,張春山只得側面向其家人瞭解情況,原來,兩家是鄰居,此前因為安裝柵欄、攝像頭鬧得不愉快。
他隨即又聯繫專業人員對構築物進行認定。此處花架並非違建。可投訴人對這個結果不滿意。
“舉報人和被舉報人有矛盾,必須緩和他們的關係。”張春山“兩頭跑”,一頭到被舉報人家裏開導,一連去了3次;一頭聯繫舉報人到物業進行溝通。
被張春山的誠心感動,過去不説話的兩家人重新溝通,關係大為緩和。最終雙方各退一步,被舉報的居民降低了花棚高度,舉報人也不再投訴。
不僅做“接訴人”要換位思考,做執法者,張春山也要求自己不能“一罰了之”,而是多想一步,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優解”。
去年年初,正值全市上下聚力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期,張春山接到羣眾投訴,仙台農貿市場外有人擺攤賣菜。
他趕到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對夫妻在寒風中哆哆嗦嗦地張羅生意。不急於勸離、罰款,他先問夫妻倆違規擺攤的原因。一聊才知道,兩人是農貿市場的商户,有正規執照,受疫情影響,市場按相關要求關閉,一家子沒了經濟來源才冒着風險,在市場外的道路上擺攤。
“怎麼才能既落實防疫要求,又解決這對夫妻一家的生計困難?”又是一道難題。
迎難而上,張春山聯繫市場所、市場管理處,最終在市場外一家售賣乾果的商鋪協調了一處售賣地點,還提醒夫妻倆落實好疫情防控措施,在店內設置“一米線”,並幫他們找來了測温槍。
這樣一來,不但佔道經營的問題迎刃而解,還解決了商户的實際困難,保障了周邊羣眾的“菜籃子”需求。
“把腳放在羣眾那兒”,就是要堅持跑現場,現場看、現場辦。這六年來,張春山幾乎跑遍了楊宋鎮30.5平方公里的大街小巷、溝溝坎坎,對哪條街上有幾個商户、經營什麼買賣,他都瞭然於心,成了“活地圖”。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工作中,楊宋鎮開展轄區户外廣告、牌匾標識專項整治行動,張春山先學習户外廣告、牌匾標識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設置規範。經過仔細調研分析,在整治工作開始之前,他帶領全體隊員,挨家挨户走進千家商户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發放法規摺頁。
有不好解決的問題,他主動和商户一起想辦法,堅持以情感人、説服教育為主,得到了商户的理解和支持。鎮域內幾百家商户紛紛行動,採取商户自拆、政府助拆的方式,完成了廣告牌匾整治工作。
曾有人問張春山:“工作快三十年了,還是一名基層的小隊長,你的同學裏好多大老闆,你沒動搖過嗎?”
他回答得乾脆:“做公務員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從沒後悔過,為人民羣眾服務,是我的奮鬥目標,我從沒動搖過。”
為着這個奮鬥目標,張春山還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