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2年2月6日在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塔瓦里斯拍攝的因乾旱死亡的魚羣。圖/新華社
據法新社聖保羅報道,6月8日發佈的一份報告説,過去兩年,巴西生活在飢餓中的人數猛增了73%。這份由巴西糧食安全研究網絡發佈的報告稱,該國約有3310萬人生活在飢餓之中,高於2020年的1910萬人,這意味着15.5%的家庭食不果腹。
此外,報告還説,巴西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處於某種形式的糧食無保障狀態,這意味着超過1億的人口,要麼處於飢餓狀態,要麼不知道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是否有足夠的糧食吃。報道稱,在巴西努力從疫情中復甦之際,飢餓的巴西人在垃圾桶裏翻找食物的景象隨處可見。
隨着巴西幾大權威機構相繼發出“巴西正重新陷入飢餓”的嚴厲警告,令世人不得不重新認識和評估這個似乎“最不該捱餓的飢餓之國”。
“綠色國家”亮起飢餓黃燈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有一張著名的“飢餓地圖”,一個國家如果有5%以上人口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將被這張“飢餓地圖”亮出黃燈。
2013年,巴西人口普查局給出了糧食不安全率4.1%的歷史最低值,同年巴西在“飢餓地圖”上的黃燈熄滅。
被冠以“綠色國家”“地球之肺”的巴西,也因此受到世界糧食計劃署的稱讚,一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更自此將解決全球糧食安全的希望寄託於此。俄烏衝突爆發以前,仍有外國傳媒刊出“期待巴西拯救全球糧食危機”的整版文章。
然而,巴西這個“最不該捱餓的國家”,如今“正面臨嚴重飢餓問題”。
2021年,曾對巴西反飢餓成就作出高度評價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重新在“飢餓地圖”上給巴西亮出黃燈,該組織駐巴西代表稱,巴西已有9%的人口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這意味着1900萬巴西人隨時可能捱餓。
而一年後,2022年5月25日,巴爾加斯基金會所發佈的報告,已給出了“巴西面臨糧食不安全家庭比率達到36%”的數據,這也是2006年開始調查這一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當地時間6月8日,巴西糧食安全研究網絡就此發佈了最新研究報告,進行這項研究的一位成員指出,目前巴西的飢餓情況“是1993年以來最嚴峻的”,直言巴西“在與飢餓做鬥爭中倒退了足足數十年,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2022年1月30日,人們在巴西累西腓戴口罩出行。圖/新華社
“結構性飢餓”更令人關注
巴西地大物博,氣候適宜,有豐富的可開墾地、勞動力和日照資源,生物多樣性令人豔羨,似乎無論如何不應受到飢餓的威脅。
對於突如其來的普遍性飢餓,巴西官方和一些境外機構、學者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如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糧價飆升和物流受阻、巴西近年來連年遭遇重大自然災害等。
但是,所有這些説法似乎都難以解釋,巴西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氣候適宜,早已從“飢餓地圖”上消失8年之久的國家,何以在短時間裏再次“脱富致貧”?
5月26日,同樣來自巴西糧食安全研究網絡團隊,由奧迪等四位作家聯合撰寫的《巴西報告》認為,巴西飢餓問題正如該國著名饑荒歷史學家卡斯特羅所言,是“本國特有的、與其他國家無關的內生性危機”,這一危機的主要構成因素外因或客觀條件,也與戰爭或危機關係不大,其根本原因是“嚴重的財富集中和令人髮指的國家不作為”。
這份報告指出,即便在2004-2014年這個所謂“解決饑荒的黃金時代”,許多巴西貧民的“填飽肚子”也是低質量的。他們可以吃飽一日三餐,但食物不過是低熱量的玉米粉。這些食物可以塞滿一個窮人的腸胃,產生虛假的飽腹感,卻無法提供足夠的熱量和營養。
而隨着右翼政府的上台,即便中產階級也不得不用雞肉替代牛肉、再用雞蛋替代雞肉,因為過去10年間,巴西牛肉價格漲了3倍。
另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農村家庭和城市貧民窟赤貧人口受糧食不安全影響,黑人和混血人種家庭18.1%“糧食不安全”,有10歲以下兒童家庭“每天都在捱餓”比率則高達18.1%。
巴西糧食安全研究網絡的研究,也同樣證實這種“結構性飢餓”的存在。該研究顯示,巴西北部、東北部這兩個傳統落後區域,飢餓問題比全國平均水平嚴重得多,農村飢餓問題比城市嚴峻,有色人種飢餓問題遠大於白人。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 圖/新華社
到底是誰在“製造饑荒”?
巴西地理與統計研究所“家庭預算調查”項目指出,在此前兩位左翼總統執政期間,巴西通過“巴西支付轉移計劃”等增加公共開支和社會福利的政府調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貧富差距,達到了緩解“結構性饑荒”的目的。但隨後的經濟危機以及公共開支大幅下降等因素,都讓中低收入家庭更加食不果腹。
當然,疫情也加劇了巴西的飢餓問題。疫情及限制措施導致商業和旅遊業蕭條,就業率和收入下降,而中小學的普遍“網課化”,又讓成千上萬指望免費校園午餐解決一天温飽問題的貧困家庭學齡兒童也沒了着落。
此外,巴西中部和南部地區沿着巴拉那河流域遭遇長期乾旱,導致基本糧食價格的上漲,都成為巴西飢餓問題加劇的因素。
不過,許多巴西本國研究者認為,這些只是加劇了巴西“結構性饑荒”的程度,而非導致巴西發生並持續“不該發生的饑荒”的根本原因。
一些巴西社會學家將問題歸咎於現任總統博索納羅,認為他上台後削減福利、控制公共開支等一系列做法,是導致巴西重新登上“飢餓地圖”的關鍵。但問題在於,博索納羅也並不想讓巴西“返餓返貧”,且並非每項改革都必然“製造饑荒”。
巴西左翼無節制大幅增加公共開支、社會福利的做法,固然可以暫時解決飢餓問題,緩解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卻也付出了政府鉅額赤字、社會效率低下和民眾就業積極性降低等副作用。
並且,這些副作用在2014年後集中爆發,是巴西此後接連兩次經濟危機的誘因,也是左翼執政被推翻的關鍵。
將“黑鍋”甩給博索納羅及其政府是很容易的,但左翼捲土重來未必就能解決問題。如果左翼重拾“大福利大開支”政策,在通脹率高企、債台高築的當前形勢下,巴西社會是否會“虛不受補”?這也是一個問題。
撰稿/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徐秋穎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