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一)今年三月二十五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示範工程全面建成投運。隨後,海外第二台機組也順利投運。這標誌着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為了這一天,總設計師邢繼始終憋着一股勁。

“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二)一九九〇年,二十六歲的邢繼被派往建設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那時,我國核工業起步不久,大到壓力容器,小到一根電纜、一顆螺絲釘,甚至連符合標準的鋼筋水泥都只能進口。邢繼暗下決心自主研發。

“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三)自主創新之路充滿挑戰。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專家們曾圍繞安全殼設計方案爭執不下。單層安全殼更易成,雙層安全殼更可靠,選哪個?“做技術,要做就做最好的。”華龍研發設計團隊毅然選擇了攻關。

“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四)經過反覆討論、做大量試驗,雙層安全殼設計方案成功落地。這讓“華龍一號”可以應對九度地震烈度,成為目前世界最安全的核電站之一。更自主、更經濟、更安全,“華龍一號”成為中國為世界貢獻的第三代核電優選方案。

“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五)“華龍一號”建設還打破了“首堆必拖”的魔咒。因為堅持自主研發設計,遇到問題可以第一時間解決,“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電五號機組,創造了設計變更平均處理週期僅一天半的奇蹟。

“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六)“國際上首堆建設用時均超過一百個月,我們用時六十八點七個月”,邢繼自豪地説。七百餘項專利技術、一百二十多項應用技術軟件……堅持自主創新,讓中國核電從“跟跑”到“並跑”,“華龍一號”成為又一張“國家名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科技工作者奮力攻關,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以連環畫的形式生動講述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的故事,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支持下,人民日報社文藝部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合作推出“科技羣英繪”欄目。今天,本刊首推“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聚焦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先進典型,深情表現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編  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26 字。

轉載請註明: “華龍”騰飛 創新為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