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淦泉 本報記者 餘 燕
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必須堅持精準定位、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科學推進。近年來,婺源縣實施“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最美鄉村”戰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帶動全縣70%以上人口吃上“旅遊飯”,走出一條具有婺源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實現農業升級、農村進步、農民發展。2017年至2019年,婺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3705元提升至28330元。
推進農旅融合:農業強了
近年來,婺源立足旅遊、生態、文化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發展升級,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目前,婺源三產比例為9.0∶31.9∶59.1,以旅遊業為主導的區域經濟格局凸顯。
該縣將主要旅遊路線沿線、村鎮可視範圍等規劃成賞花“主打區域”,打造出12萬畝油菜花海。去年10月,江嶺景區千畝梯田油菜花競相綻放,標誌着全球首例“反季節”油菜種植取得成功,當年賞花高峯期接待遊客達520.6萬人次、綜合收入42.7億元。此外,該縣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合作,提取油菜富含的微量元素,研製面膜、口紅等高端產品,不斷提升油菜的附加值。
茶業不但是婺源茶農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當地重點扶持的富民產業。該縣圍繞茶產業發展規劃,以茶園採製體驗、山野遊覽健身、登山觀光眺望為主題,建設婺源綠茶產業園和生態茶園觀光休閒旅遊區,開發集採茶、製茶、品茶、購茶於一體的生態休閒遊、風情體驗遊等,豐富現代農業內涵,促進茶旅融合發展。2019年,該縣擁有茶園面積19.7萬畝,婺源綠茶品牌價值達23.45億元。
發展全域旅遊:農村美了
2016年以來,婺源實施“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最美鄉村”戰略,將全域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大景區進行規劃,先後編制完成15個鄉鎮總體規劃、6個集鎮建設規劃、131個村規劃,實現“全縣一張圖,縣域全覆蓋”。為落實我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部署,該縣還編制《婺源縣鄉村振興規劃》,全面探索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徑。
“古色”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成色”。為保護好全縣4100餘幢古建築,該縣成立古建築維護專項基金,同時,通過引導農民出租老宅、易地搬遷等方式,建立古建築保護認領機制,廣泛吸引民間投資,將古建築改造成古宅民宿。目前,全縣湧現出高端古宅民宿100餘家。如今,婺源探索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保護的“四種模式”,即整村搬遷、多業態融合的“篁嶺模式”,民宿聚集的“延村模式”,鄉村治理的“汪口模式”,休閒度假的“李坑模式”。目前,該縣擁有14個歷史文化名村、28箇中國傳統村落。
此外,婺源聚焦農村短板,大力建設秀美鄉村和“四好農村路”,實現全縣新農村建設全覆蓋。2017年以來,該縣投資3億元精心打造30餘個精品示範村點和800多個秀美鄉村建設點,形成各個鄉鎮均有“零門票”旅遊村格局。
共享旅遊紅利:農民富了
10月10日,“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100個案例”名單公佈,婺源篁嶺因“共享經濟領航與復興‘篁嶺曬秋’”入選。此前,篁嶺還被評為全國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我現在雖然乾的還是農活,但也算個‘上班族’了。”55歲村民曹任來在篁嶺景區農業拓展部工作,主要負責種植油菜和花卉等工作,每月工資2700元,妻子曹順美在景區員工食堂擔任後勤人員,夫妻倆成了篁嶺村“雙職工”家庭。2019年,篁嶺景區支付村民工資500餘萬元,村民旅遊創業收入600餘萬元;篁嶺村人均年收入,從旅遊開發前的3500元提升至4萬元,户均年收入從1.5萬元提升至13萬元。
隨着全域旅遊的不斷髮展,如今在婺源,“農民攝影師”“農民模特”“農民演員”等職業應運而生。“閒時忙旅遊,忙時幹農活”,成了婺源新型農民的真實寫照。2019年,婺源9個貧困村脱貧退出,2665名貧困人口脱貧。
金秋十月的婺源,風景獨好、活力無限,農業強了、農村美了、農民富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