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犯了兩個嚴重錯誤:不該“打”也不該“撤”
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美國犯了兩個嚴重錯誤。一是當年“不該打”。二是後來“不該撤”。當然,“不該撤”是指不該“盲目”的撤。
小布什政府之所以“打”,是因為美國那時的“膨脹”。而奧巴馬的民主黨政府之所以“撤”,是基於美國白左政府的“矯枉過正”。也可以説是“政治正確”。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解體。與蘇聯冷戰了幾十年的美國沒有了對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霸”國家。老布什發動的海灣戰爭確立了美國在軍事理論及軍事科技領域的優勢地位。克林頓的八年執政,鞏固和擴大了美國在整體實力上的領先優勢。如果沒有發生9·11事件的話,美國的優勢仍然可能會繼續擴大。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歷史從來就沒有假設。
2001年9月11日,“寄生”在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對美國發動了突然襲擊,一件改變歷史進程的大事件就這麼發生了。對於美國來説,9·11襲擊不僅在於給美國造成的重大人員傷亡及巨大經濟損失,更在於美國的“超霸尊嚴”被無視。
在社會上,“顏面”的丟失往往比身體受到的傷害更加讓人難以承受,國家亦是如此。所以,小布什毫不猶豫的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可以説為了“顏面”而戰,也可以説是“立威”之戰。主要是為了“止損”,即阻止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及勢力對美國“霸主地位”的無視。
儘管阿富汗戰爭一打就是18年,自2001年10月7日開打,直到2020年2月29日美國才與塔利班簽署了“和平協議”;儘管美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簽署協議時,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的直接軍事消耗高達1.7萬億美元,有2198名美軍士兵直接斃命於阿富汗戰場。但是,阿富汗戰爭畢竟有着一個當時的塔利班政府不願交出基地組織的“情節”,畢竟有着聯合國對恐怖襲擊的“定性”。所以,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在“法理”上多多少少還能“沾”到點“理由”,所以,在阿富汗戰爭問題上,美國上下並沒有太多的詬病。然而,美國隨後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卻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具爭議的戰爭。也是導致美國相對衰落,信譽喪失的根源。
2003年3月20日,小布什發動了飽受爭議的伊拉克戰爭。之所以飽受爭議,有兩個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在經歷過海灣戰爭的重創,伊拉克的國力已經嚴重下滑,經濟發展停滯,財政枯竭,對美國在中東地區利益的威脅已經大大降低,美國實無“不計後果”發動一場戰爭的必要。二是美國高估了薩達姆的抗壓能力,過分迷信所謂的“情報”,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定為了主要的“戰爭理由”,導致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的“法理”上喪失殆盡。
其實,小布什政府真的沒有必要發動這場伊拉克戰爭。因為,那時的薩達姆政府已經內外交困,只要美國繼續對薩達姆政府實施制裁,或“圍而不打”,薩達姆政權自行崩潰都極有可能。那時的伊拉克內部已經矛盾重重,各種勢力已經暗流湧動,民族仇恨及教派矛盾突出,民眾的忍耐已經近乎臨界點,隨時都有內亂大爆發的可能。
伊拉克當時的內部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庫爾德人已經被薩達姆逼到近乎想“玉石俱焚”的地步。而在伊朗的暗中支持下,什葉派也在蠢蠢欲動。二是薩達姆統治集團內部分裂趨勢近乎公開化。薩達姆利益集團中的一些權貴已經紛紛將財產轉移到國外,顯然是做好了隨時與薩達姆決裂的準備,儘管在表面上仍然是“鐵板一塊”。三是伊拉克的經濟行將崩潰,民眾的不滿及反抗情緒已經“暗流湧動”。
比如,在海灣戰爭前伊拉克的GDP是1798.86億美元,人均GDP為10326美元。可是,經過海灣戰爭的消耗,以及美國及聯合國的制裁,到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前的2002年,伊拉克的GDP已經下滑到209.62億美元,人均GDP只有790美元了!試想,只要美國繼續對薩達姆政權進行制裁,繼續實行孤立與遏制政策,薩達姆政權隨時都有崩塌的可能,那又何須美國依靠武力解決呢?然而,已經因為實力強大而膨脹的小布什政府偏偏就發動了這場本來也許能夠避免的戰爭,美國自此走上了“自我閹割”之路。這也許就是天意。
客觀的説,老布什1991年1月17日發動的海灣戰爭具有“正義性”,在“法理”上也瑕疵不大。畢竟,伊拉克侵略在先,後又有聯合國的授權。其次,海灣戰爭後,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對伊拉克的追加制裁,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質疑。比如説聯合國對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核查及銷燬,比如美國對薩達姆政權的政治孤立和經濟制裁。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小布什卻以一個“並不確切”的情報,一個毫無“智慧”的理由,發動了一場被質疑,被詬病,被嘲諷,導致後來完全喪失法理性的戰爭。從而使美國失去多多。
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前,小布什政府列舉了薩達姆的“三大罪狀”。一是薩達姆的“暴政”。二是薩達姆容留和藏匿基地組織等恐怖分子成員。三是薩達姆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雖然薩達姆的“暴政”現象明顯,但畢竟屬於伊拉克內政,美國政府認為這個理由不太充分。儘管確實有基地組織及其他恐怖主義分子躲到了伊拉克,後來的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在伊拉克“作亂”便足以證明此點。但是,那時的恐怖主義分子並非僅僅躲到了伊拉克一個國家。所以,小布什認為這也不是最充分的動武理由。於是,小布什政府使用了一個它們自認為具有“法理性”的戰爭理由。即伊拉克仍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美國之所以重點突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個理由,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聯合國制裁伊拉克的重要原因,所以,如果伊拉克確實仍然擁有並藏匿的話,會使這場戰爭更具“法理性”。二來美國及以色列的情報部門均判斷薩達姆藏匿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就是説,它們有把握找到這個“罪證”。於是,美國在安理會上正式提出了這個“理由”。於是,就有了時任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手中“小瓶子”裏是洗衣粉的調侃。
正像前文闡述的那樣,戰爭前的伊拉克已經“外強中乾”和“風雨飄搖”,根本就是不堪一擊。所以,美英聯軍很快拿下了巴格達。然而,戰鬥結束後,卻遍尋不見薩達姆藏匿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找見的都是早已經被聯合國查封的。所以説,美國尷尬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烏龍”,一是美國政府高估了薩達姆當時對抗聯合國核查的決心。其實,那時的薩達姆早已失去與聯合國核查周旋下去的能力,決心及必要性。二是小布什政府過於相信中情局及以色列摩薩德的所謂“情報”了!也許,那不過是以色列欲藉助美國之手除掉它的一箇中東對手的策略而已。所以,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個問題上,美國失誤極其嚴重。
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就等於美國失去了伊拉克戰爭的“法理性”。除了自己尷尬外,還遭到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奚落”。即“鮑威爾先生手中小瓶子裏也許裝的是洗衣粉”的典故及出處。就連現任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因為與鮑威爾的互懟而又一次揭開了小布什政府的這個“瘡疤”。對於美國來説,這樣的“尷尬”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美國的價值觀推行從此失去了“高大上”。而至於美國軟硬實力的受損,卻是致命的。自此以後,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危害體現在了經濟,政治,價值觀等層面,美國的超霸地位自此受到削弱。所以説,小布什發動的這場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曆史上的一次“重大失誤”。
奧巴馬在2008年的美國大選中獲勝,開啓了民主黨政府的8年執政序幕。民主黨政府自然看到了伊拉克戰爭給美國經濟,政治,國家信譽等方面帶來的重大損失及後果。所以,奧巴馬想扭轉這一局面。但是,由於美國民主黨一貫的“政治正確”理念,導致在對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矯枉過正”。即為了撤軍而撤軍,為了反對而反對。所以,在伊拉克仍然未穩定時,在伊拉克的新體制尚未運行成熟時,盲目撤軍了!
奧巴馬的盲目撤軍,不僅沒有減少軍事消耗,反而間接加大了美國的戰略成本,導致美國的外債進一步增長。而在美軍2011年12月18日撤走後,人為的給伊斯蘭國的“崛起”和“氾濫”留下了空間,導致伊拉克民眾的又一次受苦。而美軍也不得不聯合世界力量再次重返伊拉克,徒增了戰略性成本。也使美國的國力受到進一步削弱。美國的軟硬實力都在下降。比如在川普政府接手時,美國的外債已經高達22萬億美元。
伊拉克戰爭不僅導致了美國絕對實力的下降,而且還間接促成了俄羅斯等戰略競爭對手的壯大。所以,美國相對衰落了!而霸主地位也開始動搖了。這個時候,美國的新一屆共和黨政府上台了。這屆美國政府看到了美國的真正危機所在。那就是外債高企,產業空心化,過度介入國際事務,導致美國絕對實力的衰落,所以進行了“美國優先”的戰略調整。然而,由於這位總統的過於“急功近利”,尤其是採取的一些極端措施,雖然在經濟等領域增加了美國的硬實力,但卻在軟實力上下降多多。使美國的前景仍然茫然。而追根溯源,就是這場本可以避免的伊拉克戰爭之禍。具體來説,是既不該“打”,也不該盲目的“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