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邢念福:14歲參軍殺敵報國 六十載紮根家鄉建設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呂磊 通訊員 嶽增彩 潘婷 濟南報道

近日,萊蕪區委組織部機關黨支部組織開展“學榜樣做先鋒、明黨史強黨性”志願服務活動。通過探訪全區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聆聽革命故事,學習榜樣精神,引導年輕組工幹部立足崗位職責,發揚優良傳統,埋頭苦幹、真抓實幹,在部機關營造出了敢擔當、善作為、講奉獻的濃厚氛圍。

老黨員邢念福:14歲參軍殺敵報國 六十載紮根家鄉建設

如今,解放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了七十多年,但在雪野街道邢家峪村的邢念福老人看來,一切卻彷彿就在昨天。邢念福同志參與過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今天,讓我們來一起聆聽他的故事。

死裏逃生,年少從戎。1944年3月17日,日寇為尋找四支隊在邢家峪的兵工廠,製造了駭人聽聞的邢家峪“3·17”慘案。這天凌晨,日偽軍1500餘人包圍了邢家峪村,實施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一日之間,全村死6人,傷30餘人,燒燬房屋26間,掠走牲畜、衣物不計其數。邢念福當時只有12歲,他被自己父親保護起來,藏身於欄棚之上,這才倖免於難。

看到昨天還笑着叫自己小名的鄰里鄉親今日已是身首異處,小小年紀的邢念福心裏漸漸埋下了保家衞國、上陣殺敵的種子。1946年,年僅14歲的邢念福選擇背井離鄉,參軍入伍,成為所在部隊裏年紀最小的兵。“母送子,弟送兄,思念不知何日終”,就這樣,帶着不捨和牽掛,家裏人把邢念福送上了戰場。

披荊斬棘,功勳卓著。當年的解放軍物資奇缺,不僅缺衣少糧,連武器彈藥也無法充足供應。邢念福所在的連隊只有三挺機槍,每個人配發四枚手榴彈,步槍和子彈數量都很少,更別提大炮坦克了。戰士們捨不得用子彈,逼到絕境才會打上一槍。

戰事吃緊,邢念福和多數新兵一樣,沒怎麼接受正規軍事訓練就要面臨生與死的考驗。當時,敵人開着卡車在後面緊追,解放軍就在前方埋地雷、炸公路,與敵人鬥智鬥勇,在敵我裝備條件懸殊的絕境下保存着戰鬥力量。邢念福小小的肩上揹着武器、被子、水壺和飯盒,跟着隊伍一夜至少摸黑走八九十里山路,多的時候甚至能走到一百二十里。他個子小、力氣小,但膽子大,敢打敢拼。儘管當時每天肚子裏沒有多少糧食,但他心裏卻裝滿了信念,這二等功和三等功的榮譽都是靠不怕犧牲、英勇戰鬥換來的。

南下數載,難捨鄉情。新中國成立後,邢念福跟隨部隊南下,最遠到過福建。南下的這段時間,他被編入空軍部隊,負責雷達防衞工作。軍隊裏的訓練十分艱苦,每訓練50分鐘,只能休息10分鐘。可就像邢念福説的那樣:“共產黨員從來都是衝鋒在前,退卻在後。”作為從戰火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共產黨員,他連死都不怕,又怎麼可能會被訓練的苦和累打倒呢?不論是戰場上還是訓練場上,邢念福永遠是鬥志昂揚、一往無前。

1958年,邢念福到了復員的時候。很多戰友選擇留在了富裕的南方城市,後來有不少成了領導幹部。可參軍這麼多年,邢念福依然想念家裏的父母妻兒,想念家鄉的煎餅和玉米粥,故土的一草一木在他的夢境裏不知出現了多少次。最終,邢念福難捨故土情,選擇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邢家峪村。

回到家鄉,邢念福在生產隊種麥子、種玉米、種地瓜,自己搭了個雞舍養雞,空閒時還參加了識字班,學習了速成識字法,還用拼音讀會了2000多個漢字,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就這樣,他將青春留在了邢家峪村,將退伍後的時光灑在了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

沐浴黨恩,幸福晚年。邢念福老人的家門口掛着三塊牌子,兩塊是“光榮之家”,一塊是“共產黨員户”,每一塊牌子都被擦拭得乾乾淨淨。進到小院裏,各種傢什擺放得整整齊齊,屋裏也是一塵不染。老人雖然已近90歲高齡,但他精神矍鑠,身上也還透着軍人整潔利索的影子。看得出來,兒女很孝順,將老人照顧得很好。臨近中午時分,邢家峪村的“兩委”幹部為老人送來了6個熱氣騰騰的大包子。聽老人説,這是集體給老人帶來的福利。在邢家峪村,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到村裏的“幸福食堂”吃午飯,80歲以上的老人則可以享受“送餐上門”的服務。“我小時候沒過一天好日子,沒想到老了卻享福了。現在這樣幸福的日子以前可真不敢想啊,我們要知足,黨的恩情比天大!”邢念福老人感慨地説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2 字。

轉載請註明: 老黨員邢念福:14歲參軍殺敵報國 六十載紮根家鄉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