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雖然沒有科學研究切實證明這個觀點,但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舉止,的確能夠影射出他們今後的行為模式。
而這些迥乎各異的行為模式,將直接牽涉到孩子的個人發展以及家庭狀況。
在這之中,相信父母最為關心的,莫過於孩子今後是否孝順的問題。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才孝順呢?我們不妨聽聽李婆婆的感受。
李婆婆和老伴是傳統的農村夫婦,依照當時的觀念,生不出兒子的家庭,會被視為低人一等。
但是,在生育兩胎全是女兒以後,李婆婆便放棄了生兒子的念頭,那時候的她堅信,女兒培養好了,今後同樣不愁吃穿。
從那之後,李婆婆和老伴便將培養兩個女兒成長成才視作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每天都任勞任怨地付出着。
在李婆婆的教導下,兩個女兒都非常懂事,除了顧及個人學習以外,還經常幫父母做農活,從來不會嫌髒嫌累。
後來,兩個女兒以優異的成績先後考上重點大學,並且在畢業以後都取得了一份不錯的崗位。
如今,雖然李婆婆的兩個女兒都已經嫁了出去,但她們並沒有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僅一同出錢為二老購置了一套住房,而且姐妹二人經常輪流登門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
面對當前的生活,李婆婆感慨道:"生得好不如教得巧,有孝心的女兒,也並不比兒子差。"
的確,孩子有孝心,父母才能真正感受到養老的幸福。
那麼,父母如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孝心呢?其實真正會給父母養老的子女,大多都有以下三項特徵。
有孝心子女的三大特徵
·吃苦耐勞
能做到吃苦耐勞的孩子,他們從小就能幫自己的父母分攤一些家務勞動,這是今後孝順父母的良好徵兆。
這是因為在替父母減輕負擔的同時,孩子也正親身經歷着父母當前的生活。
家務勞動所帶來的辛苦感受會讓孩子漸漸學會體恤父母、感恩父母。這份情感的日積月累,終會在孩子"羽翼豐滿"時,盡數以贍養的實際行動反饋給父母。
·樂於分享
一個孩子願意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給父母,這不僅意味着親子之間的感情十分牢固,同時也證明孩子並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思想上的大度以及情感上的穩固,將是孩子今後盡心竭力贍養父母的最好徵兆。
·懂事明理
懂事明理的孩子不會作出胡攪蠻纏、無理取鬧的行為,他們往往能夠接納父母的教育與引導,體恤父母的付出,給予父母高度尊重。
當這份崇敬、感恩之情深深植根於孩子的腦海之中時,父母自然無需擔憂此後的養老問題。
當然了,這三項特徵一般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逐漸養成。
那麼,父母如果想通過家庭教育讓孩子具備這三種特徵,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教出孝順子女的方法
·體恤父母工作
過於輕鬆安逸的生活會讓孩子產生一些錯誤認知,覺得父母工作賺錢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一旦這種想法在孩子的腦海當中植根,那麼他們將學不會體恤父母的付出,甚至在長大以後出現啃老行為。
因此,為了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可以多讓孩子瞭解自己的工作,通過佈置一些家務勞動讓孩子感受工作的辛苦。
·避免寵溺孩子
關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但這並不意味着父母可以無限度地愛護孩子。
過度寵溺孩子不僅難以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而且容易導致孩子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的行為,影響孝心的培養。
因此,要想培養子女的孝心,父母應該把握好關愛孩子的程度,注意獎懲分明,不要為了刻意增進親子關係而包庇孩子的過錯。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明燈,要想讓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父母給出對的指引最為重要。
要教會孩子孝順父母,父母就應該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孝順長輩,起好帶頭作用。
總結
而如果將這張白紙比作孩子,那麼父母正是手執筆墨的書寫者。孝心也好,其他品性也罷,其優劣都由父母的家庭教育所決定。
因此,要想培養出一個優秀、懂事的孩子,父母就必須重視家庭教育,讓孩子先學會做人,再學習做事。
我是文字跳動,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