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犯錯該打嗎?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一目瞭然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綜合

孩子犯錯該打嗎?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一目瞭然

我們經常會看到家長打罵孩子,都是因為孩子犯了錯。這樣一種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很多的家長心中都沒有底。我們先來看看經常捱打和從不捱打的孩子未來發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小黃和小白是好朋友,他們家庭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樣。在小黃家,只要小黃犯了錯誤就會捱打。因為他的父母認為只有棍棒下才能出能人,所以小黃從小長到大不知道捱了多少頓打。而小白家就不一樣了,小白的父母認為打孩子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所以在教育方面一直是循循善誘,以溝通的方式代替棍棒教育。

多年以後,小黃和小白都考上了重點大學,當他們參與工作以後,就開始變的不一樣了。小黃因為從小受到父母的責罵,所以內心膽怯、不自信且敏感,與周圍的人相處不好。可見父母的不打不成才教育方式對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而小白因為從小受到父母的關注,他充滿了自信,與父母之間沒有隔閡,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最後收穫愛情,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從小黃和小白的事例中可見棍棒教育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教育方式。一個經常捱打的人和一個從不捱打的人未來發展是不一樣的,其中從不捱打的人情商更高一點。很多人就不明白了,為何經常捱打的孩子情商會低呢?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當孩子犯錯了後,父母第一時間是去打罵孩子,那麼孩子會有樣學樣,認為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用暴力的行為去解決!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情商會越來越低,因為他們的三觀得不到正確的培養。

總而言之,父母教育孩子不能採用打人的方式,因為會對孩子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孩子和父母容易產生隔閡:父母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嚴厲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孩子即使想和父母親近也不敢靠近。時間久了,孩子遇到了困難也不會想着去和父母溝通,甚至只想逃離父母的魔爪,親子之間的關係逐漸破裂。

孩子性格容易扭曲:經常被打的孩子身心都在遭受折磨,心理方面的創傷是很難癒合的,這些孩子經常會有失落感,對自己不自信,也不願意和周圍的人去交往。走向社會後,這些性格不利於孩子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