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木木
李嘉誠豪擲50多億、全國第二個拿下雙資質的新能源車企,號稱擁有“亞洲最大”新能源汽車工廠的長江汽車,終於原形畢露,在歷經12年連續虧損後宣佈破產重整。
誰能想到,當年如此高調造車的背後,居然會是一場騙補大局?
相比一眾想要趁着新能源東風起飛的“豬”,長江汽車絕對是正規軍一枚。在2013年就擁有當時極其稀罕的雙資質,能拿到這一資質的,除了北汽,長江是國內第二家。
為什麼長江汽車這麼牛?
故事要從1954建立的杭州公交客車廠説起,當年這是建設部系統內規模最大、最早研發製造底盤的國產汽車基地。到1996年這裏變為杭州長江客車公司,當年的註冊資本就高達10億元,然而杭州長江客車公司經營不善,在2013年已瀕臨破產。
就在此時,一家名為五龍電動車的企業出手對其注資重組,並以49%的持股比例成為第一大股東,五龍電動背後的第三大股東就是李嘉誠。
重組後的杭州長江客車公司更名為長江汽車,成為五龍電動車在新能源汽車板塊的核心資產,又迎來了時任沃爾沃中國CEO的童志遠。
手握造車資質、背後有業界大佬和華人首富的加持,新鮮出爐的長江汽車還趕上了國家新能源汽車的大風口。
2012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出台,這也是中國有關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第一個規劃,其中除了各種扶持政策外還明確提出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0萬輛,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
很快長江汽車拿下了國家發改委關於首批新能源車企的批文。2017年入選國家工信部第30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名單,獲批設立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長江乘用。
可以説,天時地利人和,長江汽車統統佔盡。
2016年長江汽車不負眾望,一口氣公佈了四款車型——奕閣,奕勝,益眾和逸酷。
除了常規的SUV還包括商務車、公交和中巴客車,並喊出了“製造工藝比肩德國工業4.0”的口號。
一邊宣傳概念車型,長江汽車一邊開始緊鑼密鼓的拿地建廠,瘋狂擴張。
先是在杭州敲定了1150畝的土地建新廠,隨後又在貴州圈地,緊接着在2018年,長江汽車與南海區政府正式簽訂項目投資協議,劃地1000多畝、涉及金額120億。僅僅兩年多時間,長江汽車在全國的製造基地已遍及杭州、昆明、貴州、煙台。
此外,長江汽車又在北京、上海建立了研發中心;在天津、遼寧建立了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將電池材料生產基地等項目設立在了重慶。
即便這樣,長江汽車仍覺得不夠施展拳腳,甚至把一處生產基地建在了美國。
這樣的大手筆即便是近日的新能源車企巨頭恐怕也難以企及。
但詭異的是,長江汽車並未如期所規劃的那樣,2018年商用車實現盈利、2019年下半年量產乘用車。
在2018年北京車展發佈了三款概念車、六款乘用車後,長江汽車似乎就沒了消息。這麼多年過去了,市場一直未等來真正的“長江汽車”量產落地。
就在2018年,長江汽車傳出公司資金流開始斷裂,而導致這一困境的,是新能源補貼的縮減。
相關資料顯示,僅2015到 2017兩年內,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總額超 3000 億。除中央財政外,還有地方1:1的配套補貼額度。在如此重金補貼下,企業只要造車出來,根本無需考慮實際銷售,只需“內部消化”,就能領到國家補貼。
於是眾多企業都開始了這場左手倒右手,躺着賺錢的遊戲。僅2016年的一次針對93家企業的行業大調查中就發現了72家企業騙補,涉及金額將近93億。
在2019年新能源補貼進一步縮減後,長江汽車也終於露出了原型。
當年李嘉誠向香港法庭提請長江汽車創始人曹忠破產,要求其償還11.9億港元的欠款。
之後的長江汽車再也無力挽救頹勢,在長達12年虧損後,被法院批准破產重整。
新能源的大浪潮中,原本有望成為行業巨頭的長江汽車倒下了,但參與這場遊戲的,絕不僅僅只有長江汽車。大浪過去,還有多少車企會死在沙灘上?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