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跟大家説明一下這次試駕會的情況:東風本田工廠所在的武漢市,數次遭受疫情干擾。面對這樣的情況工廠只能停工,這也導致這次試駕會的車數量非常少。在上海試駕的南方媒體只有5台車,很不幸的是在我試駕前一天有一台試駕車還被追尾了,這也導致本來就不多的試駕車變得更加捉襟見肘,因此我的試駕時間只有3個小時。我還借了當地車友的一台十代思域做同場對比測試,要在3個小時內完成兩台車的加速測試、隔音測試、外觀拍攝、內飾拍攝和車內外講解,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此緊張的時間也導致我幾乎除了視頻之外,幾乎沒空拍什麼照片,也是此行的一大遺憾,所以下文中所用的圖片多為官方拍攝,盡請見諒。雖然照片沒拍全,但做了性能測試,對於十一代思域的變化,還是有些發現的。
你要問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從很多方面看,這就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思域,但是——還是讓我有機會説出這個“但是”,這個“但是”,與它本身無關。
以下是十代思域加速測試成績。這台車是車主一手車,國5,用來跑工地代步,車況很一般,前輪磨損比較嚴重,加速成績8.0s。
以下是十一代思域的加速成績,車輛是廠家提供的試裝車,1.5T高功率版本,國6b,加速成績8.7s。
怎麼看待這個成績呢?與我們實測的國6十代思域加速成績幾乎一致。十一代思域相比十代,體重多了67kg,馬力多5匹(182Ps);扭矩多20牛·米(240N·m),算是功過相抵,動力感受沒有退步。非要説得細膩一點,那就是十一代思域的動力更加註重前段的表現,響應更加迅速,油門更加跟腳,開起來更輕鬆。本田非常聰明地取消了1.0T三缸,全系1.5T高低功率搭配的做法很德系。
接着是隔音測試,這也是我最期待的測試。不瞞大家説,我的八代思域開高速是戴着降噪耳機開的,不然真的受不了,此處佩服一下在我副駕還能睡着的老婆。十一代思域的隔音升級是非常巨大的,無論是體感還是數值,都提升非常明顯,尤其是短時間內,在同一段路體驗兩台車,這種感受會很直接。十代思域在100km/h時,後排噪音非常突出,尤其是後輪拱處傳來“呼嚕嚕”的響聲尤為明顯。其實隔音是個系統工程,NVH的研發費用排行整車研發費用第三,緊跟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之後。後市場加裝的所謂隔音,不僅對整體隔音沒有太大幫助,甚至還有可能產生低頻振動而損害身體。如果你覺得外觀不好看,動力不夠,這些事通過改裝可以解決。但是如果你覺得一台車的隔音接受不了,那就只有換車了。十一代思域的隔音有多好?做測試時剛從十代下車換到十一代後,駛上道路的那一刻我們一車四個人(包括十代思域車主)都在説:區別怎麼可以這麼大?在100km/h時,新車評網在廣州實測十代思域噪音為66分貝,幾乎與第八代高爾夫一樣。如果按照我在上海的路段測出的兩代思域5分貝的差距,大家就能估摸一下十一代思域隔音的進步。
除了隔音,內飾的變化也非常大,首當其衝的就是座椅。無論是材質還是乘坐感受都變得更好了。中控上蜂窩狀的裝飾條積灰問題是很多人擔心的點,但據我仔細觀察之後發現:裝飾條很薄,基本上積不到什麼灰。其實就是常見的出風口上裝飾了一片薄薄的蜂窩裝飾條而已。以前積不到的地方現在沒多少,以前積得到的地方現在也不會少,這點完全不用在意。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變化就是車機系統。Honda Connect 3.0是一款中國團隊深入參與的車機,沒有什麼花裏胡哨的功能,就是兩個字:好用。常用的功能很快就可以找到,9寸屏幕布局合理,實體空調按鍵好評。比起十代思域上面的古董車機,新車算是跟上了時代。再搭配上經過優化的按鍵手感和旋鈕阻尼,這一次高級感和精緻感也跟思域沾邊了。相比外觀,我覺得內飾更加符合我對“升級換代”的預期。
測試和靜態都體驗完了,可以正式開上路了。除了剛才説到的隔音提升,十一代思域底盤的變化也不小。兩個字概括:軟,韌。過溝過坎時懸架的動作更加迅速,乾脆利索。在高架上遇到幾次高低起伏的路面,十一代思域都處理得很好。同時感受,十代思域更硬, 十一代更軟,在過彎時尤為明顯,十一代的側傾明顯較十代更多。所以,舒適性是十一代思域的底盤取向。
但是你不要以為這會犧牲運動性。在專業車手圈速測試中,十一代思域同樣條件下比十代的圈速快3秒,這個差距是非常大的,這也能反應出新車的潛力。所以,思域還是那個思域,更精緻更優秀,依然沒有放棄運動。然而,我為什麼會在開頭説“但是”?
2016年10代思域橫空出世,媒體實測7.0X秒的加速讓思域冠上了“超跑”的名聲,網友戲稱秒天秒地秒空氣。那一年全國新能源車銷量冠軍是“452”版本的唐DM。如果要算電動車,是年銷量2萬台出頭的比亞迪E6。電動車市場還未成形,其他同級車明顯不夠打的情況下,思域創造了神話。上市兩年還在加價,整個生命週期優惠不到1萬的銷售策略,跟老款的九代思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十代思域的優點,不止加速。
“但是”後來隨着華系車的崛起和電動車的“狂轟亂炸”,哪怕7秒的思域也無法與同價位的EV相抗衡。動力優勢不再,思域只得把重點轉向質感和舒適,但這個價位的對手更多。目前15萬這個價位,前有同為合資但背水一戰的法系凡爾賽,後有勢頭迅猛的華系新秀領克03和星瑞L,再加上入門BBA的巨大折扣,還有燃油政策日益緊張下誕生的DM-i,鯤鵬和檸檬等中國混動集團,思域的生存環境並不像10代誕生時那麼富裕,哪怕11代是最強的思域。
我把以上這些想法一股腦的拋給了東本的廠家人員,並跟他們再三溝通:“無論是思域還是本田,需要一個國內能買得到的精神圖騰。哪怕你有個手動呢,雖然買的人不多,但輿論上不吃虧呀,對吧?而且兩廂不能停呀,混動也安排上,最好Type-R能進來,這樣才能讓國內消費者的體驗更充分。話説你們到底想沒想着引進呀?”
雖然他戴着口罩,但我還是從他眼角的動作看到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這些我都不能告訴你,但是你彆着急,明年就是思域50週年了。”
1972年首代思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