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年寒冬與酷暑,每天駕車五來回:一個人的公交線路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綜合

長江日報記者蔣立青 郭佳 通訊員魯娟 廖瑜 肖玲瑜

這是一條只有一輛車、一名司機的公交線路。

這個國慶長假,途經12個村灣的武漢公交254路,線路又延長了5公里,但乘客依然不多。

2年間,35歲的吳奇在這條看似冷清的公交線路上,方便着村民的出行,收穫着簡單的快樂。

無論冬日還是夏天,吳奇幫村民帶藥品已是平常之事。 記者張寧 攝

公交進村那天,她放了一掛鞭炮

在三羊村婦女主任周家元看來,村裏通上公交算得上一件大事,“公交進村那天,我還專門放了一掛鞭炮”。

2019年7月,254路公交車開線發車,線路從蔡甸區常祿大街福興社區至奓山三羊村。

這是沿線三羊村、民生村、劉灣等村灣村民出行的唯一公交線路。這之前,村民出行主要靠中巴,票價高且不定時。

周家元説,254路的開行,方便了經常去常祿大街購物、看病、走親訪友的村民。

254路一天發車5趟,頭班車6時45分發車,末班車17時開行。主班司機吳奇一週跑五天,休息的日子,換司機代班。

乘客少、老人多、路難行,加上全線就一輛車、一個司機,吳奇説,領導希望他接手254路時,他曾有顧慮。

“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我可以試試。”吳奇還是答應下來。

這一試就是兩年,沒有缺勤一天。村民們記住了這個熱情的“小吳”。

8月24日9時30分,大雨。記者從常祿大街搭上254路隨車採訪。

眼睛不大的吳奇,笑起來雙眼會眯成兩道縫。雖然戴着口罩,他眉眼間藏不住的笑意卻透着親切和真誠。

在常祿大街做生意的母親很放心把孩子交給吳奇帶給村裏的奶奶。 記者張寧 攝

除記者外,77歲的胡右香是這趟車上唯一的乘客。

待老人坐穩,吳奇緩緩啓動車輛。

“小吳人好!就像兩個啞巴談戀愛,沒得話説!”家住三羊村的胡右香老人告訴記者,天氣好時,她經常和村裏的老人結伴去常祿大街,“都是七八十歲的婆婆,小吳每次都蠻耐煩等我們上車坐穩才發車,車開得也穩。”

車輛駛入一段因施工而變得泥濘的道路。

雨大,車速緩慢。

胡奶奶説,村裏的年輕人,都不願意開私家車進村。每次子女接她到市中心玩,她都是坐這趟車到常祿大街與子女會合。

車輛駛過顛簸路段,緊接着是一段一車道的鄉村路。

這段窄路,格外體現吳奇的車技和耐心:不僅要沉着應對迎面駛來的大小車輛,還得等搖搖擺擺的鵝羣從車前慢吞吞通過。

“不只鵝,還有雞、鴨、兔子,有一次我還碰到過一頭迷路的豬。”吳奇向記者講述自己的“鄉村奇遇”時,眼裏有光。

35歲的李正燕是每天搭乘254路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之一。在常祿大街一家企業從事財務工作的李正燕,每天早上都要乘坐254路上班,8時準點在家門口的民生村袁家嶺站上車,15分鐘就能到廠裏。

“以前沒有254路時,騎電動車要花20多分鐘。”李正燕説,遇到雨雪天氣,上下班更不方便。

吳奇説,他的車上多數時間只有零星的乘客,但開着這輛冷清的公交車,他卻有着不一樣的心情。

開公交之前,吳奇開過理髮店,也開過大貨車。“我喜歡現在這份工作。”吳奇説,接手254路之後,他“勁頭很足”,因為這條連通城鄉的公交線路對這些村民很重要。

吳奶奶送給吳奇的蔬菜總被拒絕。 記者張寧 攝

老人出門,不再帶墊腳的小板凳

聽説村裏來了記者,76歲的劉旺老人拄着枴杖,一步一步從家裏挪出來,伸出雙手向記者比劃:“我的腿一點力都使不上,每次上下車都靠小吳,他比我兒子、孫子還要耐煩。”

劉奶奶説,她經常要去常祿大街買藥、打針,由於腿腳不便,每次上車,她總會隨身帶個小板凳墊腳。

如今,老人出門搭車不再帶小板凳,“每次都是小吳把我抱上抱下。”

提到吳奇,90歲的郭遠謀老人從躺椅上直起身子,“我在他的車上還有一個專座。”郭爺爺回憶,有一次,他坐車去常祿大街看病,吳奇給他找了個離駕駛室最近的座位,還向其他乘客打趣:“這是給高壽爺爺的專座!”“不曉得的人,還以為我們是親戚呢!”郭爺爺笑着,滿臉的皺紋疊在一起。

今年3月,郭遠謀老人因腦梗卧牀不起,吳奇隨鄉親前往探望,神志不清的老人竟一眼認出了吳奇:“小吳,你來看我啦!”

吳奇説,那一刻,他很感動,“我覺得這份工作有價值。”

今年3月,254路的終點站由三羊村向前延伸3站至香城新村,線路延長了3公里。終點正好設在陳順梅老人的家門口。

無論冬日還是夏天,吳奇幫村民帶藥品已是平常之事。 記者張寧 攝

公交車開到家門口,出行次數增多的陳順梅感受到了吳奇的貼心。這位76歲的老人常坐254路去常祿大街購物,“小吳很耐煩,我有一次東西買多了,小吳還幫我拎到家裏。”

吳奇的車從家門口開過的時候,民生村的柴菊珍老人總會起身和他揮手打招呼。柴菊珍記得,有一年冬天,她在三羊村的起點站搭車,發車時間還沒到,吳奇特意打開車門讓老人上車等。他説:“車上暖和一些。”

每天往返於常祿大街與袁家嶺的李正燕,時常看到吳奇將老人扶上攙下。“這個司機還真是熱心。”

“我是一名公交司機,也是一個年輕人,能為這些老人服務,是本分。”吳奇説,他常為這些老人的質樸而感動。

254路開通兩年,車上的乘客始終不多。

“過年期間,坐我車的人就更少。”吳奇回憶,今年大年初二,他5趟下來總共就帶了兩三人,乘客坐的路程也很短,都是村灣之間走親訪友的。“小吳,新年好啊!恭喜發財!”鄉親們的一聲聲問候讓他心生暖意。

吳奇的妻子王月説,丈夫常會在村裏拍些視頻給她看,也會給她講些自己和村裏老人之間的故事,有時還會帶回些村裏老人送的菜。“我尊重他的這份工作。”

吳奇在藥店幫村民買藥。 記者張寧 攝

他幫忙帶藥,還幫村民捎帶孩子

8月30日7時30分,吳奇的車快開近蔡甸奓山三羊村的時候,老遠就看到78歲的吳代雲老人拎着一塑料袋菜站在站牌下。

吳奇知道,吳奶奶又給他送菜了。

車門打開,不等吳奇擺手拒絕,吳代雲把塑料袋往車廂裏一扔就轉身離開,“剛摘的新鮮菜,帶回去給我重孫吃。”

吳代雲所説的“重孫”,指的是吳奇的女兒。

兩人的“祖孫情”始於吳奇一次“撿耳朵”的經歷。

吳奶奶和老伴有四兒一女,均不在身邊。逢年過節時,兒孫們才會回鄉團聚。

因為暈車,不敢坐車的吳奶奶常請村醫或其他村民幫自己到常祿大街帶藥。

2019年年底的一天,吳奶奶在村委會門前找到村醫,打聽自己的胃藥什麼時候能到,村醫答覆還得等幾天。兩人的這番對話,被坐在一旁休息的吳奇聽到了,“您要的胃藥,我今天就能幫您帶回來。”

254路下一趟到達三羊村的時候,吳奶奶就收到了吳奇帶回的胃藥,“小吳,你就當我孫子算了,你姑娘就算我的重孫了。”

每隔一段時間,吳奇都會為吳奶奶帶回藥品。

吳奇為吳奶奶送藥。 記者張寧 攝

吳奇的好,老人記在心裏,地裏摘的蔬菜、河裏採的菱角、院子裏收的枇杷,她總會記得給吳奇留一份。

擔心吳奇拒絕,吳奶奶想了個法子,“這不是給你的,是給我重孫吃的!”

腿腳不便的劉旺老人也學到這招,一次看病回家,她被吳奇抱下車後,車門快關時突然喊了一句:“小吳,車後頭的蓮蓬是給你伢的,蠻新鮮!”

開行254路兩年,吳奇在他和老人們之間編織起一條信任紐帶。

李曉蓉奶奶的兒子、媳婦在常祿大街開餐館,兩個孩子由李奶奶帶。孩子的媽媽龍中梅在常祿大街給孩子買的奶粉、紙尿褲也常託吳奇幫忙帶回村子。龍中梅6歲的大女兒和吳奇熟了,常跟在吳奇後面伯伯長伯伯短地叫。

去年夏天,小姑娘吵着讓奶奶帶着去常祿大街找爸爸媽媽,李奶奶直接把孫女送到車上,交給吳奇,“跟着你伯伯找你爸爸去,我讓你爸爸在終點站等你。”

8月30日,記者正巧遇到龍中梅託吳奇把女兒帶回村裏。“他這兩年在我們村裏名聲在外了,大家都信得過他。”龍中梅對記者説。

吳奇説,除了李奶奶家的孫女,他還幫一位在常祿大街務工的村民帶過幾次6歲的兒子。“我開着車方便,這都是舉手之勞。”助人為樂的吳奇,很珍視這份信任。

在常祿大街做生意的母親很放心把孩子交給吳奇帶給村裏的奶奶。 記者張寧 攝

2018年進入武漢公交至今,吳奇一直保持着“無違章、無事故、無投訴”的紀錄。

【編輯: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