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方墓地價格直逼房價,如何緩解“死不起”焦慮?
清明臨近,這也是殯葬行業一年之中最受關注的時段。近期,個別銀行推出的“墓地貸”就引起了社會的熱議。
“墓地貸”挑戰社會痛點
對於“墓地貸”和“彩禮貸”,中國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4月1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進行了痛批:個別銀行打着所謂金融創新的旗號,挑戰社會痛點,引導居民過度負債,觸及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脱離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職。
“墓地貸”本質是消費貸,為何有銀行盯上這個市場,製造噱頭來獲客?這背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自古以來,人們對生死充滿敬畏,隨着人們對“身後事”觀念的進步,這個從前“不能説的行業”,如今慢慢形成一個大行業、一個大市場。
資料圖:民眾掃墓寄哀思。泱波 攝
中國殯葬業協會在2014年公佈的數據顯示,當年全國能夠統計到的殯葬行業的消費是2000億元,這個數據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000億元,到2023年會達到萬億元,殯葬行業已慢慢發展成一個前景巨大的特殊服務行業。
但在行業發展的背後,是民眾對殯葬行業“暴利”的不滿。從2003年開始,殯葬業曾數年進入“中國十大暴利行業”。“我國目前的殯葬行業還是處在灰色狀態,信息的不對稱和忌諱死亡的心態,也使得殯葬服務頻現高價。”有分析指出。
在人口老齡化壓力下,墓地領域“人多地少”的問題更是日益突出,“墓地貸”的精準營銷,指向的正是墓地價格高昂、墓地資源緊缺的現狀。
有地方墓地價格直逼房價
梳理發現,隨着墓地價格的逐年上漲,有些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墓地價格已直逼房價,一個墓穴動輒數萬、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元都有現實案例,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購買房屋來放置骨灰盒的現象。
“我們這邊的墓地低則幾千,高則幾萬。而北京市昌平區一些比較知名的陵園,最簡單的傳統的墓碑至少也要10萬起步。”在某直轄市從事殯葬行業的奚女士表示。
“影響墓地價格的主導因素有兩個,一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二是陵園地理環境。”奚女士告訴中新網,地理環境好的陵園公墓,墓位售價普遍比其他陵園售價要高,比如北京十三陵及洛陽邙山周邊的墓地價格普遍就高於當地其他區域的墓地價格。
資料圖:一位市民在祭拜逝者,寄託哀思。中新社發 張浩 攝
殯葬包括“殯”和“葬”兩部分,前者一般指逝者下葬前的各種悼念儀式及活動,後者則指逝者入葬過程及後繼的祭祀活動。除了墓地,殯葬用品市場也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混亂狀態。
曾有媒體報道,“以二、三十元招標買入的骨灰盒,放在殯儀館的貨架上,售價就到了三四百元;材質較好的、成本不超過100元的骨灰盒,賣到一二千元;至於一些所謂特殊高端材料的骨灰盒,更是能輕鬆賣到五位數。”
如何緩解“死不起”焦慮?
“但現在我們這邊已經成熟多了。”奚女士向中新網表示,“以前土地沒那麼緊張的時候,生人是可以提前購買墓地的,現在公墓墓園穴位供不應求,政策改變,只有過世的人持有死亡證明才可以購買,價格才算稍微控制住。”
這也是中國殯葬改革中的重要一步。根據民政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除可向夫妻健在一方、高齡老人、危重病人預售(租)確保自用外,公墓經營者必須嚴格憑死亡證明或火化證明出售(租)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
殯葬改革,就是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鋪張浪費的方式處理死者遺體和辦理喪事的習俗,代之以科學、儉樸的殯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項社會風俗改造工作。
資料圖:城市街道旁張貼的文明祭掃宣傳海報。中新網 左宇坤 攝
針對殯葬領域的結構性問題和長期困擾民眾的一系列亂象,2018年6月,民政部等9部門還聯合印發了《全國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重點打擊了殯葬服務、中介服務及喪葬用品銷售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奚女士表示,自己所處的殯儀館要求所有商品利潤不能超過進價30%。“以前確實價格非常貴,但近幾年逐漸改變了。可能每個地方政策不同,但我感覺以後都會慢慢這樣發展,暴利走不遠。”
“還希望今後在殯葬費用方面能有更多惠民政策,能多報銷一些。”奚女士説,現在一趟事兒下來怎麼也得花個幾萬。雖説比之前便宜了不少,但對很多家庭來説還是一筆不小開支。自己經常碰到逝者家庭,為了治病房子都賣了,真的沒錢了,還要辦葬禮就非常困難。
據介紹,目前我國退休人員去世後家屬可以領取一筆錢,就是我們所説的喪葬費和撫卹金。這筆錢國家並沒有明確規定按什麼標準發放,各省市地區都有自行制定的發放標準。
“在社會保險支付喪葬費用方面,目前需完善的重點在於養老保險支付喪葬費用機制。”殯葬領域研究學者、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郭林曾表示,喪葬費用屬於一次性支付資金,不會對養老保險基金等造成過大的額外財務壓力。
“一方面,應在職工養老保險當中真正建立起社會化的喪葬費用支付機制,由養老保險基金承擔相應籌資責任,實現喪葬費支付從單位保障向社會保險的轉型,進而降低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負擔。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支付喪葬費用機制。”郭林説。
“讓逝者體面離去,殯葬業也可走在陽光下”
“其實,很多東西只有放在陽光下才能走得長遠長久,永遠放在黑暗的陰暗面裏是沒辦法生存的,就像我們這個行業。”90後入殮師小汪表示。
入殮師,又被稱為“生命最後尊嚴的美容師”,“戴着白色橡膠手套打開化妝箱,梳頭、打粉底、打腮紅、描眉和塗口紅,除特殊遺體,一系列工序在15分鐘內便熟練完成”,這是小汪每天的工作。
小汪的丈夫則是一名靈車駕駛員,他每年基本都要接運2000多位逝者,最多的時候,他和同事一天就要接運100多位逝者。冬夏兩季是他們工作最繁忙的時候,夏季氣温高,因心腦血管疾病去世的老人居多,冬季雨雪導致的交通事故增多。
“靈車駕駛員是一個很莊重的職業,除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優秀的駕駛技術,還要經過特殊的培訓,包括怎樣使用裹屍袋、對遺體的確認、對帶有傳染病毒遺體的運輸處理以及對非正常死亡殘缺屍體的包裹等;還要學習專業用語、常見民族風俗等,比如有些地方遺體出門和骨灰回家不能走同一條路。”小汪介紹道。
資料圖:入殮師為逝者整理妝容。中新社記者 韋亮 攝
小汪回憶道,“第一次為逝者穿衣服,握住他的手是冰涼的;第一次嘗試為逝者刮鬍子,小心翼翼的生怕把他‘刮疼’;第一次為逝者擦粉底,師傅教我要橫擦眼睛部分,我擦的過程中不經意豎着擦了一下,沒想到逝者眼睛突然張開了,我趕緊説對不起對不起。”
工作幾年以來,小汪見過家屬們提出的各式各樣的要求,甚至包括給逝者塗指甲油、染髮、剪髮、穿婚紗等,她和同事們都會盡力滿足。“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逝者體面、有尊嚴地離去。”小汪説。
“很早以前的時候,為遺體化妝用的都是京劇油彩,會畫得很戲劇性,臉很白嘴巴很紅;對於非正常死亡面目全非的屍體,老做法就是給死者帶着墨鏡或口罩,把一切都捂住了,推出來看都是有點嚇人的。”小汪告訴中新網。
“但現在,我們經常會忙上兩三天只為了儘量使逝者的嘴眼鼻子恢復到原來的模樣,遺體化妝也更偏向於自然了,沒有了當初的那種違和感。”在小汪看來,目前整個殯葬行業在向着更好、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