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寧夏日報
2月12日晌午,在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南源村,67歲的陳景義穿着一件加絨襯衣悠閒地坐在家中,客廳中的盆景迎着陽光,蒼翠惹眼。
在南源村,室內養花草成為“標配”。村裏很多人家住房都採用玻璃走廊設計,更多的是採用落地窗設計,最大限度“截留”太陽能,加上火爐、鍋爐供暖,完全達到植物生長所需温度。
“在老家住的是土坯房,裏面冷得很,花草早就凍死了。”陳景義老伴插話説。陳景義老家在西吉縣紅耀鄉小岔溝村,2006年他們搬到南源村。
陳景義出生在老家的一孔箍窯中,那是他住過的一代房,早已坍塌不見,只存留在他的回憶中。
隨後,陳景義向記者展示手機中的二代房照片,那是他去年10月回老家探親時在老屋前的合影,是一處破舊的土坯房。
陳景義説,要想了解他住過的前二代房是啥模樣,可以就近到幾公里外的移民舊址參觀,那裏保存着完整的箍窯、土坯房,和他小時候住過的一個樣。
新莊集鄉東部直抵羅山,山腳下坐落着一處處舊村落,如今被修繕保護起來,讓昔日居住史完整保留下來。
記者隨意走進一間舊箍窯,通過糊牆報紙出版年份斷定,這裏至少有一個甲子的歷史。
在羅山腳下,記者還不時能看到一孔孔舊窯,因坍塌及風沙掩埋因素,窯口已十分狹小,並未被列入移民舊址的保護範疇,卻是更早一輩人的居住地,已有百餘年之久。
剛搬到南源村時,陳景義一家住的是政府為移民統一建成的磚瓦房,算是陳景義家的三代房。“那會兒,兒子還沒結婚,全家5口人,卻只有2間房,住不開麼。”
2008年,陳景義扒掉住了沒多久的房子,又新建了6間房,一共花了3萬多元,成為陳景義家的四代房。這下,總算夠住了,但因工匠手藝不過關,遇到雨雪天必漏,讓老陳一家吃了不少苦頭。
2018年,在兒子的幫襯下,陳景義花了四五十萬元,建成“陽光房”,南北兩排房,由卧室、客廳、廚房、鍋爐房及雜物間組成,共有11間。
平日裏,這套大宅只有陳景義夫婦居住,還有他們年過八旬的父母,顯得有些空蕩。牛年春節來臨前夕,陳景義的2個兒子帶着家人回來了,家裏一下熱鬧了。
陳景義説,生態移民搬遷後,西吉老家的生態修復了,現在的新家也住得寬敞,兩邊都美氣得很。(記者 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