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包括歷史街區、歷史建築,這些都是我們城市重要的特色空間,是城市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所以保護傳承工作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關係。要讓老百姓關心、支持和參與,就必須把他們關心的、關注的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國新辦9月8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司長蘇藴山説。
蘇藴山介紹,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要將改善民生作為優先事項,讓保護更有温度。要補足名城名鎮名村包括傳統村落、歷史街區、歷史地段的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要多措並舉,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解決老百姓關心的安全問題,讓羣眾更有安全感。
第二,發揮遺產的綜合價值,讓生活更美好。要整合散落的歷史文化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網,構建融入生產生活的展示線路、廊道和網絡,讓羣眾在“日用而不覺”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城鄉文化遺產是發展文化旅遊、創意產業的優勢資源,蘇藴山説,“要讓這些資源活起來,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有更多的獲得感。比如,利用好老房子、老地段,發展文化展示、特色商業,讓老百姓從中受益,錢袋子鼓起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