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可持續發展論壇現場。 (資料圖片)
9月26日至27日,以“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2021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26個國際組織的近500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共商全球可持續發展大計、共謀人類可持續發展未來。
與會嘉賓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發展鴻溝和不平等問題進一步加劇,國際社會只有通過團結、創新和變革才能應對挑戰、克服危機。
共享減貧經驗
向共同富裕邁進
作為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環節,消除貧困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全面脱貧攻堅目標任務,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世界銀行中國、韓國和蒙古局局長芮澤在視頻中分享了對中國減貧的觀察。他表示,中國減貧是一個增長故事,通過改革開放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在發展中解決絕對貧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克雷默在視頻中表示,中國減貧的一個成功做法是對一些創新性的政策從試點開始起步,積累經驗,不斷地改善政策,總結複製推廣,這實際上是具有各國普適性的,中國減貧經驗完全能從國家層面推廣到全球層面。
中國在推動自身減貧進程的同時,也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會上發佈的《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21)》指出,中國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開展農業技術示範與合作,有力推動了發展中國家減貧事業。2015年以來,中國共舉辦112期國際減貧培訓班,為100多個國家(組織)的官員提供培訓,有力推動了相關國家減貧和發展能力建設。
目前國際社會消除貧困仍面臨不少困難。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裁洪博在視頻中表示,世界上絕大部分最飢餓和最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這些地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最嚴峻的挑戰。疫情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不安全問題,國際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關注農村人口的發展,這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至關重要。
《報告》指出,中國將全面凝聚國際共識,匯聚全球減貧合力,一方面,把減貧作為國際發展合作的優先領域和核心任務,增加發展領域投入;另一方面,倡導合作共贏的全球夥伴關係,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同時,中國還將全面深化發展合作,助力各國減貧事業,通過不斷深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2030議程對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經驗交流合作,推動構建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之後,正朝着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共同富裕應當是富裕基礎上的共同,而非共同基礎上的富裕,這要求我們同時兼顧效率和公平,既要做大經濟“蛋糕”,也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體現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高培勇強調,考量共同富裕不能僅從分配維度出發,必須着眼全局,綜合施策,兼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問題。
共謀疫情應對
向全球健康邁進
健康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石。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控制國內疫情,併發起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緊急人道行動,積極開展國際抗疫合作,為國際社會抗擊疫情作出貢獻,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動力,助力實現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劍橋大學耶穌學院中國中心主任彼得·諾蘭在視頻中表示,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中國能夠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在於通過發動對病毒的“人民之戰”,實行嚴格的防控措施,徹底切斷病毒的傳播鏈條。同時也得益於其在科技領域的卓越成就,包括5G等技術使得中國政府能夠追蹤所有和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的人,並且幫助醫療工作者溯源。
“促進健康公平是建設健康發展社會的關鍵。”諾華集團董事會主席林浩德在視頻中表示,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分享經驗和資源,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衞生健康水平。中國不僅有領先的疫情防控體系,並且將健康納入所有政策路徑,這種理念和機制可以為其他領域所借鑑,能進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敬楨表示,國藥集團努力促進全球疫苗公平分配。一是在世界衞生組織指導協調下,積極促進構建公平合理的新冠疫苗全球分配機制,國藥新冠疫苗被納入全球緊急使用清單。二是通過技術轉讓,增強有關國家本土生產能力。三是承擔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援助新冠疫苗任務,助力全球抗疫。
共商降碳良策
向綠色發展邁進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執行秘書阿里沙赫巴納在視頻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氣候變化影響,進一步凸顯出當今世界正面臨越來越多非經濟類型的挑戰。為了更好應對未來的危機,各國應當加強地區供應鏈韌性,向疫後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行投資,推進綠色公共投資,包括綠色基礎設施項目等。“國際社會需要攜起手來共同合作,促進世界經濟更加平衡、包容、可持續增長。希望和各個成員以及利益相關方合作,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阿里沙赫巴納説。
“氣候變化沒有國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事件都會影響到全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羣説,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承擔了與其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是國際社會信心的來源。
金立羣強調,無論是應對疫情、氣候變化,還是實現可持續經濟復甦,多邊主義都是重要工具。他指出,多邊開發銀行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要起到重要作用,到2025年,亞投行用於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直接融資佔比要達到50%。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破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金鑰匙”。展望未來,中國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解決羣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切實維護人民羣眾生態環境權益;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努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企業是綠色發展最重要的踐行者,履行環保責任、規範環境行為、引導行業自律,這些都離不開企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説,我們將積極響應國際海事組織有關航運業的節能減排政策,加強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打造綠色航運,同時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不斷加強商業模式創新,構建智慧航運新生態。(經濟日報記者 孫昌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