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明確、措施精準 “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步伐加快

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鄉村面貌發生鉅變、建築業支柱產業作用不斷增強……在8月31日召開的主題為“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新聞發佈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介紹了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的發展情況。

如何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一明確目標?這場備受關注的發佈會釋放了諸多重要信號:踏上新徵程,要加快完善住房制度、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全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推動建築業轉型升級……

目標已經明確,政策措施精準發力。“要努力實現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將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王蒙徽説。

已建成世界最大住房保障體系

王蒙徽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的發展情況:

一是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8.9平方米。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困難羣眾改善住房條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有效改善。

二是城市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89%,城市數量達687個,城市建成區面積達6.1萬平方公里。2019年,我國城鎮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比重均接近90%。

三是鄉村面貌發生鉅變,歷史性解決了農村貧困羣眾的住房安全問題。全面實施脱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以來,790萬户、2568萬貧困羣眾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1075萬户農村低保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貧困羣體改造危房;全國2341.6萬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

四是建築業支柱產業作用不斷增強,從建築大國邁向建築強國。2020年,建築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2%,為全社會提供了超5000萬個就業崗位。工程設計建造水平顯著提高,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一批世界級標誌性重大工程相繼建成。

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發佈會政策明確,相比過去單純從市場角度看制度改革是有差異的。住房制度改革是否深入人心,除了傳統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目標外,也要把惠及改革成果、推動共同富裕等作為重要的目標。”

王蒙徽介紹,新時代新階段對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面臨着新問題和新挑戰。比如,住房矛盾從總量短缺轉為結構性供給不足;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等。

推進解決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問題

進入下半年,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和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再度被頻繁提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困難問題,是一個伴隨着城鎮化發展進程而凸顯的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如是説。

倪虹表示,由於新市民和青年人工作年限比較短,收入相對較少,購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較弱。“根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來解決住的問題,然而租金付得起的房子區位比較遠,區位比較好的租金又比較貴,這成為新市民、青年人買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一個現實困難。”

對此,不久前出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重點提出五項基礎制度和六方面支持政策,包括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羣體特點,明確保障標準,建築面積一般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户型為主,租金低於同地段、同品質的市場租賃住房租金等。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是完善羣眾基本住房需求的一個重要措施。”王蒙徽表示,這幾年來,住建部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公租房主要解決住房和收入“雙困”的城鎮家庭住房問題。保障性租賃住房重點解決人口淨流入的重點城市,特別是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問題。共有產權住房主要幫助有一定經濟實力、買不起房子的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條件。

二是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財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二是關於准入、使用、退出、運營管理機制。

三是建成了規模巨大的保障性住房。從1994年國務院決定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到2007年,全國共建設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多萬套。2008年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來,全國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7800多萬套,2200多萬困難羣眾取得住房補貼。

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間,將以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為重點,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虞曉芬表示,我國重視通過優惠政策激發出市場主體的活力,推動住房保障主體從政府為主向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轉變,住房保障對象從户籍居民為主向常住人口轉變。“一個擁有14億龐大人口的國家,又以超預期的高速行駛在城鎮化、現代化的道路上,也沒有相似的經驗可以借鑑,取得了這樣的住房保障成績堪稱世界奇蹟。”虞曉芬説。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黃卉表示,如今,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已經初步得到了保障,我國住房市場也將迎來居住服務數字化、產業化、品質化、都市圈化、機構化的新浪潮。未來,隨着我國住房供應的層次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健全,人們的居住環境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我國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平穩運行

住房迴歸居住屬性的根基在於“房住不炒”,自2016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以來,已成為近年來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核心邏輯。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表示,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國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決策部署是精準的、有效的,“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全面落實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中央及地方始終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產市場調控全面升級,從緊從嚴,加大了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打補丁”,從嚴堵住監管漏洞。

從調控城市分佈來看,近期調控城市向三四線過渡;從調控手段來看,調控框架基本穩定輔以少量新增條款,調控監管政策主要以“升級”“補丁”形式進行,旨在遏制投機炒房,落實三穩目標;從調控走勢來看,今年多采用“資金來源”“房地價聯動”“限購”等強控房價類政策,以結果為導向加大調控力度。

倪虹介紹,近年來住建部圍繞着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重點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始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這是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的根本遵循。以此為出發點,不斷地紮緊房地產市場調控制度的籠子,特別是紮緊防止“炒”的方面,切實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

二是落實城市主體責任。督促城市政府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多策並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三是建立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的聯動新機制,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同時,建立了監測預警和評價考核新機制,常態化開展月度監測、季度評價、年度考核,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

在嚴躍進看來,房地產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已經有所變化,此次發佈會首次提出“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管控內容,從近期的一系列調控看,已經可以比較真切感受到四位一體調控帶來的變化。

以老舊小區改造為抓手推進城市更新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在老舊小區改造上持續發力,並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豔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工作。

黃豔介紹,2019年-2020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是5.9萬個,惠及1088萬户居民。今年,計劃新開工改造的老舊小區是5.3萬個,涉及居民900多萬户,截至7月底,已開工建設4.22萬個小區,涉及764萬户,佔整個年度目標的78.2%。

從實際效果看,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善了水電路氣信等配套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增加了養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務設施,消除了大量的安全隱患,改善了老舊小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下一階段,住建部將聚焦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推動有條件的樓宇加裝電梯、完善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

此外,針對日前出台的備受關注的“限拆令”,黃豔表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其內涵應該是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以及品質提升,要劃出城市更新重要底線。

今年8月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關於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要求嚴格控制大拆大建,堅持留改拆並舉。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意見稿的核心內容是徹底告別大拆大建,轉向“保留—利用—提升”為主,“這也意味着舊改告別了急風暴雨般的大拆大建,走向和風細雨般的城市更新。”

李宇嘉認為,城市告別大拆大建,本質上也是告別房地產依賴,夯實“房住不炒”,“此後,因拆遷導致的被動式住房需求爆棚,以及規劃概念和炒作導致的房價租金上漲,也就不存在了。”

“城市更新的工作剛剛起步,仍在探索過程中。”黃豔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將推進城市更新試點,探索城市更新的方法路徑,推出一批示範項目,積極、妥善、有序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責任編輯:吳豔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85 字。

轉載請註明: 目標明確、措施精準 “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步伐加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