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之南的運城,謂之“古中國”發源地,文化積澱豐富,有遺址有故事有傳説,有的很知名, 有些很神秘。隨處走走,可能就有發現,即便是在不起眼的偏僻角落,不經意間也會觸摸到歷史的煙雲。
這個週末去了水磨溝,“平陸不平溝三千”中的一條溝,位於張店鎮境內的一處自然形成的深溝溪谷。很遺憾,溝裏那個因溝而名、臨溝而居的水磨溝,不再有溝里人家。村子整體移民搬遷到鎮上了,留下來的是荒涼村落和寥寥可數的留守老人。
據村民説,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村裏曾有過一次自發的建房搬遷,多數人家從溝裏的土窯裏或者地窨院走出來,在溝沿上建了新村住進了瓦房。
第二次搬遷是前幾年的整村移民,政府出政策給補貼,村民積極響應,搬到5公里外的鎮上。鎮上教育醫療購物條件好多了,原來200多口人家的村子現在剩下不到20口,年輕人和小孩都搬走了,留下的全是老人。
72歲的陳玉福和老伴兒是留守老人中的兩個。他們沒有搬遷的原因,是十年前他家兩個孩子陸續下山進城打工,靠自己打拼都已在市裏安家置業。老人説,金窩銀窩不如咱這老窩,城裏再好比不上農家院的自在,溝裏不僅寧靜、還有清新的空氣。
誰不説俺家鄉好?老人説,水磨溝真是個好地方。理由有三:一是這裏曾經也是皇城根兒。水磨溝是相鄰古城村村下的居民組,一個小山村之所以有很大的村名叫“古城村”,是因為這裏在春秋戰國時是虞國的城池,其遺址名為古城。
“假虞滅虢”和“唇亡齒寒”的歷史典故説的就是這裏的可悲可嘆,“假虞滅虢”也因而成為歷代軍事家推崇備至的三十六計之第二十四計。據傳,虞君後宮的梳妝枱遺址就在水磨溝。
二是水磨溝過去很紅火。以前農村沒通電的時候,農村點燈靠油,磨面靠牛很普遍。而溝裏靠的是水磨,有澗水南流,沿溝有八盤水磨房,從上到下依次排列,服務方圓十里八村。那時村裏人聲鼎沸很熱鬧,外面姑娘爭着往溝裏嫁,我家老伴兒就是那時候嫁過來的。七十年代初,山村通電後水磨被取代,開始淡出人們的視野,小山村不再有往日的輝煌,開始漸漸寂寞了。
這期間還有一件事讓水磨溝出了一回名,學大寨那幾年,水磨溝的旱地棉花種植在晉南地區曾經撂紅過。旱地棉花畝產皮棉148.6斤,為此專區在這裏開過會,各縣來了很多人蔘觀。
三是水磨溝用讀書人的話説又是桃花源。水磨溝中條山南麓一個有水的溪谷,南北長約十里,澗底溪水潺潺,溝中青竹茂林,有水庫,有竹園,由於景色美得太,據説已有人出資準備開發。
溝里人搬出去了,城裏人卻要進來?老陳説,如今社會變化大,許多事想不到,也整不明白。老陳兩口子的日子是清閒了,地裏也沒有什麼活計,排遣寂寞時他們會下到溝裏走走,他們心中魂牽縈繞的水磨溝以後會變成啥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