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佈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成為法定的族稱。
畲族服飾歷史淵源
畲族服飾在明清時代,閩,浙,粵,贛等地基本相同。男女"無寒暑,皆衣麻"周杰:《景寧縣誌》卷十二,《附畲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無鞋履"明萬曆《永春縣誌》卷三,《風俗》。,或扎綁腿。"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闊袖,椎髻跣足"(李拔:《汀州府志》重刊本,卷四五,《叢談附》,同治六年(1867年)。),"單袷不完,勿衣勿裳"。女性"闊領小袖"魏藍:《畲客風俗》,清光緒三十二年(1860年)。,"短衣布帶,裙不蔽膝"傅恆:《皇清職貢圖》卷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畲族不論男子和婦女都喜歡鑲金牙,一般是上齒的左右各鑲一顆。談笑之間,金光閃閃,別有一種風味。
畲族服飾圖案
畲族服飾圖案的創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她們製作服飾品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帶繡,或織繡結合,一切從實際生活出發,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的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裏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雲彩、雨後的彩虹,縫在衣服上、裙子上。這種來源於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感,使她們手中繪製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畲族服飾樣式
男子服飾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着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着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畲族最喜歡藍色和綠色,紅、黃、黑也頗受歡迎。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女子服飾
畲族婦女的服裝獨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織的苧麻布製作,有黑藍兩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開襟,衣領、袖口、右襟多鑲有彩色花邊,一般來説,花多、邊紋寬的是中青年婦女的服裝。她們均系一條一尺多寬的圍裙,腰間還束一條花腰帶,亦叫合手巾帶,寬四釐米,長一米餘,上面有各種裝飾花紋,也有繡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語句的。還有的是用藍印花布製作的,束上它別有一番風采。衣服和圍裙上亦繡有各種花卉、鳥獸及幾何圖案,五彩繽紛,十分好看。別外,有些地區的畲族婦方系黑色短裙,穿尖頭有穗的繡花鞋;有的喜愛系入幅羅裙;裙長及腳面,周圍繡有花邊,中間繡有白雲圖案;還有的不分季節,一年到頭穿短褲,褲腳鑲有鋸齒形花邊,裹黑色綁腿,赤腳。
畲族服飾文化傳承
景寧成立畲族文化研究會保護、傳承、弘揚畲族傳統文化。
景寧畲族自治縣曉琴畲族服飾藝術館開館
2015年5月16日,位於浙南山區的景寧縣曉琴畲族服飾博物館經整修後重新免費對外開放,該館展廳面積達750多平方米,收藏有畲族服飾、綵帶、銀飾、刺繡等民間工藝品800餘件。
畲族服飾獲參非遺傳統手工藝創作展
由景寧縣非遺中心選送的非遺傳承人藍延蘭民族手工技藝(畲族服飾)獲參“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展。
“中國夢想美麗浙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精品大展國慶期間在桐鄉市舉行。創作展旨在運用生動形象和為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中國夢想”,闡發人民羣眾的愛國之心、強國之願、報國之志,體現和反映浙江人民羣眾“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壯志和追求。此次創作展全省各地共選送展作品587件,經專家評委會認真評審,展出作品共314件,獲獎作品共102件。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畲族館
傈僳族既是他稱也是自稱。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唐朝時期的著述。時人樊綽在《蠻書》中稱之為“慄粟”,認為是當時“烏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彝族、納西族在族源上關係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羅羅”(彝族)的一個分支,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説:“慄粟者,亦羅羅之別種也。”
傈僳這一名稱,除有關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來沿用至今。
56個民族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
自古畲族的他稱和部分自稱中都有“畲瑤”、“瑤”、“瑤家”、“山瑤”、“瑤人”等等跟瑤族密不可分的稱呼。
畲族又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裏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後來為客,先來的漢人就把這些後來的畲民當為客人。畲族原分佈在閩、粵、贛三省結合部。元、明、清時期,從原住地陸續遷徙到閩東、浙南、贛東、皖東南等地山區半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