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70後養老的最佳方式是什麼?你或許根本想象不到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據全國老齡辦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2.41億。預計2050年,全國老年人人口的數量將達到4.87億,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在所難免。
而70後,是老齡化社會下第一批養老問題亟待解決的羣體。
網絡上流傳着這樣一個段子:
70後是最不被時代寵幸的一代,上小學時,大學不要錢;讀大學時,小學不要錢;還未工作時,工作包分配;參加工作時,偏得自謀生路;沒賺錢時,房子是分配的。能賺錢時,房子根本買不起;年輕時,贍養父母;年老時,發現養老問題得自己解決。
總之70後這一代人什麼好事都沒趕上。
雖説是調侃,但陳述的確是事實,70後是在時代變革的夾縫中求生的一代,養老問題對當下已經年逾五十的70後,亦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依靠兒女的家庭養老顯然已經被時代淘汰,擺在70後面前的一個事實是,他們必須學會自我養老,若不自謀出路,定會晚景淒涼。
那麼這代人究竟應該怎樣養老,才能體面的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呢?
49歲的陳先生是一位從農村走向城市的70後中產階級,如今從事企業管理工作,有一定可觀的資產和收入。他自己描繪的老年生活是:剛退休的前幾年,先生活在目前所在的城市,主要是衣食住行方便。等到身體確實沒有自理能力的時候,去養老院,或者請一位貼身保姆。
52歲的劉女士是一位從小生活在城市的體制內工作人員,她描繪的晚年生活是:有一定的養老儲備金,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和好朋友們互助養老,等到身體不能自理的時候,去養老院。
顯然在時代環境的影響下,70後們都深深地意識到了迎接他們的養老方式必將發生轉變,僅僅依靠子女是不現實的,自己必須做多手準備,以防止老無所依。
因此整個70後一代最好的養老方式是前期自我養老,後期依靠養老機構養老。此種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有利於老年人舒適地度過晚年,也是未來的趨勢。
而隨着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峻,國家有關部門也在致力於建設更完善的養老服務機制,在未來養老服務機構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質量會越來越好,整個養老服務體系會形成相對優良的體系。
只要整個養老服務系統質量上去了,部分信奉子女養老的父母,也會願意去養老院度過晚年。
從人類心理需求的角度講,老年人去養老機構養老其實有利於身心健康。
因為同一年代的人有相似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相處起來也會比較輕鬆愉快。而若和子女、孫子女生活在一起,會因為環境不同造成交流溝通阻礙,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心情。大量醫學、心理學研究都表明,長期的情緒低落、心理壓抑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
而在養老院、養老社區,同齡人一起參加各種興趣班、練練書法、唱唱歌,晚年的生活也可以多姿多彩有情有趣。人老了,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意外,子女也不能24小時守護在身邊,而養老機構都會配備基本的醫療人員,隨時解決相關問題的顧慮。
花開花謝,生老病死,都是世間的規律,每個人都避免不了,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在做好迎接這一天到來的準備,然後珍惜當下每一天的生活。人類最擅長的就是未雨綢繆,提前規劃總是利大於弊。
關於如何度過晚年生活,我們有一些建議。
第一,健康準備
很多年輕人仗着自己年輕就不愛惜身體,等到老年時追悔莫及。因此在青壯年的時候,就要懂得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將老年期可能的帶病生存期和殘障期壓縮到最短。
第二,資金資產準備
人不該只信奉金錢,但人要在社會中生存離不開金錢,尤其是在年老的時候,金錢可以保證一個人的尊嚴。因此在還未進入老年期時,個體有必要儘可能多地為自己積累資產和流動資金,保證自己能體面的安度晚年。
第三,能力準備
在做好前面兩項的前提下,還應該準備一個Plan C,當下的社會變化太快了,且人需要參與社會活動才能找到價值感,這就需要個體選擇一項自己老年期也可以從事的事情,可以是技術、也可以是手藝,總之技多不壓身。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