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是以下幾種性格,將來往往會吃大虧,後一種易變成討好型人格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綜合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忠厚、善良是我國傳統美德,不少父母從小就這樣教導給孩子,但是真當孩子如父母教導這般成長,待他們長大時,多數父母卻後悔了。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樂樂是一個4歲的小男孩,從小被媽媽教導要善良,懂事,平時和小朋友相處要讓着別人,懂事的樂樂也都是如媽媽教導般做的,一直是“別人家”孩子的存在。

樂樂媽看着孩子這麼懂事,內心也欣慰不已,但一次事故,讓她深深懷疑自己:教孩子善良、單純,是不是做錯了。

一天,樂樂在幼兒園和同學因為玩具的事情起了衝突,本來是同學搶了樂樂的玩具一直不還,導致樂樂情急之下動手打了人,但是後來在老師和家長的面前,這位同學卻説是樂樂搶了自己的玩具還打了自己.

而樂樂只會在旁邊説:“不是這樣的,他騙人.......”,但始終支支吾吾地説不清具體情況,最後,樂樂媽沒辦法,只能賠禮道歉,了結這件事。

過後,樂樂媽從孩子口中瞭解了事情的全部經過,問孩子為什麼當時不説清楚,不料樂樂卻説:“你一直教我讓着別的小朋友,所以我不知道告狀,而且我擔心説出是他搶了我的玩具之後,他就變成了壞孩子。”

看着這麼“傻白甜”的兒子,樂樂媽內心真的是五味雜陳。

孩子這幾種性格看似懂事,實則長大後易吃虧

1、温順乖巧,不喜歡狡辯

這類孩子在成長的初期會讓父母省心不少,從不會主動惹麻煩,在被父母教育的時候,也不會頂嘴狡辯,但是,這種乖巧、隱忍所帶來的“委屈”,會逐漸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

一味的隱忍,往往只會導致兩種結果:不善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吃啞巴虧,或者終有一天會迎來爆發,不會合理管理情緒。

無論是哪一種,在孩子走向社會只會一味忍讓,不利於他們的人際交往。

2、追求完美,在意別人的評價

父母都喜歡有上進心的孩子,日常也會給他們灌輸“追求完美”的思想,以激勵他們進取心,但是“物極必反”,當這種思想深深印刻在孩子心中,太過追求完美的時候,很可能會導致他們內心變得敏感脆弱,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當受到表揚時非常開心,但受到指責時又異常沮喪,極容易受打擊變得不自信。

因此,父母在教導孩子追求完美的時候,也需要注重其自信心的培養,避免成為別人評價的奴隸,活出自己的風采。

3、為人和善,是一個老好人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着別人”,這是不少孩子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其實,父母的本意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樂於助人的人,但在一味的謙讓並非美德,反而可能會讓孩子忘記自己喜歡、想要的是什麼,從而失去自我意識,一味的迎合他們,成為一個老好人,甚至是養成“討好型人格”。

這類孩子往往會為了讓他人開心,而委屈自己,只能默默地吃啞巴虧,對健全人格和身心的發展極為不利。

由此可見,上述三種“乖巧”性格的孩子,最終都可能陷入同一個局面——不自信,而這種性格缺陷,往往會將他們推入深淵,因此,父母一定要從小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做好三步,每一位父母都能教出自信孩子

1、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心思簡單,他們所有的認知都是從眼中最大的權威——父母那裏獲得的,由此,情感需求也是源於父母,從而獲得了安全感和認同感。

從小情感就被父母適當滿足的孩子,往往能更加自信,而沒法及時滿足,甚至是被忽視的孩子,很可能會對自我產生懷疑,從而變得自卑。

2、樂於讚揚孩子

孩子的自信心,其實是在父母的一聲聲表揚、肯定中建立起來的,從小被父母讚揚長大的孩子,內心的自我認同感更足,覺得自己的價值被認可,於是自信心不斷地萌芽生長。

而那些從小就被父母一味貶低的孩子,他們的自信心會被父母打擊得破碎,從而變得自卑。

3、不體罰孩子

雖然教育孩子要獎懲分明,但是嚴禁體罰孩子,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進入導致弱小的自己,面對強大的人下意識的產生恐懼感,從而變得極度敏感、自卑。

因此,想要守護好孩子的自信心,即便孩子犯了再大的錯,父母最好能“動口不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