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們這一代,小的時候也經常被教育“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等我們漸漸長大後,經歷了社會的種種現實狀況之後,會發現,善良的人更容易吃虧,於是我們開始產生一個懷疑:世界如此險惡,我們還應該教給孩子善良嗎?
關於到底應該教孩子善良還是教孩子現實的問題,網上有一個熱度很高的帖子説:你教他善良,生活會慢慢教他在現實中善良;但你教他現實,可就沒人教他善良了。
教會孩子善良是一個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個美德。歪媽認為:世界越是險惡,我們就越要教會孩子善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注意了,需要幫孩子明確一點:真正的善良,需要帶着鋒芒和邊界,而不是一味的老好人。
教孩子認知這個世界存在的險惡
首先一點,家長一定要以恰當的方式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是存在險惡的,但是更多的還是善良。
所以,家長是很有必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是存在一些險惡的。家長不慌,孩子才不怕。家長儘量不要去考慮孩子之前聽到什麼了,在哪得知這件事情。父母只需要做好一個心理預設,讓孩子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客觀地去了解看待這件事情。
這裏家長一定注意要以客觀的態度,不要帶有自己的主觀色彩,比如用這樣的口吻去引導孩子瞭解這類事情:寶寶,你知道最近有一個大姐姐因為幫助別人而進了公安局嗎?以這樣的開場白去慢慢引發孩子的思考。注意引導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能帶有情緒的給孩子傳遞信息,讓他覺得這個世界壞人太多了,從而導致認知世界失衡崩塌。而且這種以偏概全的想法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所以,一定要讓孩子以旁觀者的身份客觀地去了解這些事情,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的空間。
不委屈自己的善良
沒有鋒芒和邊界的善良等於自虐,孩子需要知道有些時候他們不用那麼善良。我們所説的善良,是要在自我滿足的前提下對別人的善良,如果要犧牲自己而得到別人的一句“善良”的評價就不必要了。
善良有兩個核心要素: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首先,尊重他人是要讓孩子學會平等對待每個人,不因膚色、性格、性別、外貌等因素藐視或者歧視他人。其次,尊重自己就是要在滿足自身需求的情況下選擇善良,而不是傷害自己、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的那種隱忍的善良。一味追求“善良”而忘記自我和初心的善良其實是一種“偽善”。
比如教孩子要幫助別人的時候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以及辨別能力,堅決不能幫比自己強大的人從而忽略自身的危險,以免受到傷害。
童年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現如今,孩子“富養、嬌養”已經成為常態,很多家長把孩子保護的很好,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風吹不得、雨打不得。確實,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孩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而單純、無憂無慮的,但是我們同樣也要明白的是,這樣寵愛出來的孩子會“過於善良”,社會的險惡程度我們是有所體會的,但是孩子卻沒有,我們只通過簡單的説教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把孩子保護的太好了,就像温室裏的花朵,對身邊的潛在危險沒有任何的認知和警惕性,一旦離開家人的視線,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一味地剝奪孩子歷練的機會,讓他對於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也會讓他逐漸喪失自己的最基本的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所以家長首先一定要明白童年對孩子的重要性,讓他多去體驗、多思考。
善良的品德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但判斷一個人是否善良,還是要看他做事的態度和準則,如果出了一件事,一個人百般思慮、慎重考慮過後做出的決定,既不傷害自己也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將傷害降到最低就處理好了也是一種善良的表現。所以説,我們家長應該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自己或者他人經歷的事件,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形成比較全面的認知。
歪媽結語:
這個問題,重要的不是考慮應不應該教孩子善良,而是要想想如何教孩子學會善良之後,培養他經歷險惡之後的應對和迴歸或者堅守本心的能力。
今日話題:你會怎樣教你家寶寶認知世界的險惡一面?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