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關於特斯拉和拼多多的交車鬧劇,現在終於迎來了最關鍵的一步:走法律程序。在整個事件中,人們對於買、賣、拼多多三方各自的理由抱有不同的觀點,我們不妨再給它捋一捋。
拼多多:只想(再)賺個吆喝
從這次和以往的經驗來看,利用團購低價吸引買家捧場購物,是拼多多的一貫套路。問題在於,拼多多並不能保證每次團購降價都有官方授權。
在這次的特斯拉事件因拒絕交付而發酵之前,類似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去年9月底的海藍之謎五折促銷活動,以及今年5月初的五五折售車活動——在兩場活動的主體結束之後,本應是供貨方的商品品牌都迅速與拼多多撇清了關係。為什麼品牌方的反應會如此激烈?原因大概有這麼三條:
對“並夕夕”的心理陰影:拼多多能火起來,和它上線早期糟糕的商品品控關係不小,其中重災區就在電子產品和水果等易損壞的商品之中——反正壞了也不好説到底是倉管還是物流的鍋,互相踢踢皮球也就糊弄過去了……
對拼多多自行備貨的防備:既然沒有官方合作,那拼多多的貨源從哪裏來?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類似5月份賣車的先行備貨。問題是,“並夕夕”惡名在先,品牌方誰又會歡迎放心把不知底細的產品低價轉賣給消費者呢?
品牌方銷售渠道自成體系,不需要拼多多插一手:這一點和特斯拉希望維持自有定價體系一樣,品牌有自己的銷售政策,其他平台不打招呼就來改寫規則,擱誰都不樂意吧?
除了不打招呼就搞事情以外,拼多多在此次事件中還有一個讓人不舒服的點:拼多多並沒有將生意侷限於僅有的5台存貨,而是讓超額車主自行到特斯拉官網下單(正好規避“禁止轉售”條款),差價再由自己補上。換言之,一旦銷售-交付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消費者也難以找整件事情的發起者——拼多多追究責任。
總的來説,拼多多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營銷賺吆喝。至於買家到底能否順利提車,它並不是那麼關心。
特斯拉:“你在教我做事?”
特斯拉的態度倒是很明顯,在拼多多開始Model 3團購之後,前者的反應大概是這樣:
簡單來説,特斯拉就是打算將這次的事情作為一個典型,告訴其他電商平台:你要賣我的車,至少得徵得我同意;不打招呼就來,那不好意思,我不但不感謝你帶來的短期熱度,還要和買車人聯合起來搞你。
作為一家堅持廠商直銷的新興品牌,特斯拉對於定價權的把握頗有執念。從這次的“拒交門”來看,哪怕買車者確實是在特斯拉官網下單,只要後面接受了其他組織任何形式的回款,這種事實上的“便宜買”同樣不被認可。
更何況,現在有傳言稱,一些未被交付者下單時並未向特斯拉付全款,而是另有第三方出資一部分;這樣一來,有關產權等等的問題會與購車合約產生更多衝突,僅以上文的模糊原則判斷,特斯拉堅持不交車是有理由的。
買家:最合理的策略還是起訴特斯拉
可是,一旦把目光放大到全局,我們就能發現兩個很明顯的bug:
如果購車者在提車之前都不向特斯拉方面表示自己拿到了回扣補貼,那麼不知情的特斯拉就必須交車,典型的例子是上海那位已經提車的團購買家;
特斯拉在堅持“物價自定”原則,但原則為什麼能超越自己已經簽好的合約條款,以至凌駕於法律之上?
因此,對於湖北那位説漏有補貼的買家來説,訴訟特斯拉自然是維權最直接的方式,事實上他也這麼做了。特斯拉既然收到全款,且對方沒有倒賣和其他明顯的違約行為(注意:特斯拉關於“是否改變物價”的判斷本身就並非嚴格界定),那就應當交車,這場官司買家勝訴的機會應該不會小。
至於拼多多……既然購車合約沒有出現它,那我們就有相當的把握認為其免責協議已經考慮到如何規避廠方拒絕交付的問題,想要讓這種不禮貌、不合理但偏偏對消費者合法的平台長個記性,也只能等特斯拉起訴了。
最後説句題外話。雖然不建議在這種未經廠商許可的第三方平台團購買車,但如果真的貪便宜,至少口風得把嚴吧……畢竟,送十年快遞才攢夠的(湖北買家自述)血汗錢,可不僅僅是個數字而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