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章,古稱官印,是行使權力的信物,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2014年9月,天津濱海新區109枚公章被封存,後被收藏進國家博物館。
“封存109枚公章,算得上‘放管服’改革的當頭炮。”時隔7年,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副主任白冰冰回憶起當年的“公章改革”,仍然歷歷在目。
這些公章,曾代表着政府的審批權力。環保部門審批專用章、住建部門審批專用章、水利部門審批專用章……它們中的絕大部分由木頭或塑料製成,最大的有拳頭般大小。不少紅墨印跡已經浸入印章肌理。
由於歷史原因,由原先3個行政區組建的濱海新區部門多、章子多。“當時辦一件事蓋三四十個章是很常見的。”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審批一室主任薄文福回憶説,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為例,企業從立項到拿到施工許可往往要耗時1年以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一場旨在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改革全面推開。
2014年5月,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掛牌成立,將分散在18個不同單位的216項審批職責歸併到一個部門,率先實行“一顆印章管審批”。
改革沒有回頭箭。109枚印章不僅收回了,而且“封存了就永遠不再打開”。堅決把該“放”的徹底放開、該“減”的徹底減掉、該“清”的徹底清除,用政府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
“審批流程公開化、透明化、程式化,只要符合條件,窗口當場辦理。”白冰冰説,如今同樣的工程建設項目,平均審批時間縮短到40個工作日。
馬不停蹄,濱海新區又推出“無人審批超市”,24小時開放,實現審批服務“秒批”。截至目前,全區已經完成1600多件事項的無人審批。
2014年11月,時任國博副館長黃振春專程前往天津,將109枚封存的公章永久收藏進國家博物館。
他説,這109枚公章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動見證,更是中國當代改革開放史的重要文物。
新華社記者 謝希瑤 王井懷
(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