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疫情再起,如何做好境外人員全流程防控?“14+7”隔離期有無必要延長?
警惕入境人員防疫漏洞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 管筱璞
中秋期間,山東省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青島機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加強值班備勤警力,利用“大數據”強化對入境人員的防控風險動態評估,全力做好節日期間疫情防控和口岸管控等工作。圖為檢查站民警為旅客辦理通關手續。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9月21日0時至18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發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例,其中2例為菲律賓境外返哈解除隔離人員。而就在不久前,中國疾控中心判定,福建莆田疫情疑似源頭病例,可能是在隔離期間遭到感染。
截至9月22日24時,哈爾濱本輪疫情已確診11例,源頭尚需官方進一步研判;福建省累計報告本輪確診病例438例,涉及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
隨着中國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境外輸入病例成為新增病例的主要來源,而入境人員健康管理出現漏洞,又是引起多地局部疫情的重要原因。如何做好境外入境人員全流程的疫情防控工作?“14+7”隔離期有沒有必要延長?種種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莆田疫情疑似源頭病例極大可能在隔離期間遭到感染,隔離點的再次傳播風險必須引起警惕
9月23日,福建省衞生健康委員會通報,9月22日0時至24時,福建省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20例,其中廈門市17例、莆田市3例。
對此,國家衞健委赴福建工作組專家目前研判認為,福建省整體疫情防控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不確定性,處於膠着對壘狀態。
9月1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會上,針對疑似“0號病人”在隔離期間多次核酸檢測為陰性,21天解除隔離後轉為陽性的情況,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還有抗體水平檢測,尤其是根據基因測序的比對分析,該名病例有非常大可能性是在隔離期間感染上的,從而導致了後續疫情的發生。
在9月10日的官方通報中,本次疑似疫情源頭的林某某自8月4日乘坐飛機自新加坡從廈門機場入境,在廈門定點酒店集中隔離14天后,於8月19日點對點轉運至莆田市仙遊縣集中隔離點繼續隔離。
按照福建省的防疫要求,林某某總共完成了“14+7”天的集中隔離。林某某提供的解除醫學觀察證明顯示,隔離的21天裏,林某某做了9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自從我回國之後,我一直都在積極地配合政府的防控工作,嚴格按照疫情防控政策進行隔離。但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在長達21天隔離的過程中,我的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但怎麼突然又檢測出陽性結果了呢?”林某某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時表示,希望能得到解釋。
而現在,中國疾控中心“隔離期感染可能性極大”的推斷,在解答公眾疑惑的同時,也再次把入境者隔離期安全問題放到了聚光燈下。
“發生在隔離點的再次傳播必須引起警惕,下一步工作組和福建省將針對這個問題查找原因進行整改,堅決避免在隔離點內再發生交叉感染。”國家衞健委赴福建工作組專家指出。
不同地區、不同酒店集中隔離管理標準存在區別,國內外因集中隔離造成感染的情況已多次出現
入境人員的集中隔離工作,目前究竟有哪些要求?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以下簡稱《方案》),入境人員需要實施14天隔離醫學觀察措施。對完成遠端核酸檢測(有疫苗接種史者僅需核酸檢測陰性)的入境人員,具備封閉轉運管理條件、居家隔離條件(有獨立房間和獨立衞生間)並能進行社區精準管控的,可以在自願基礎上實施“7+7”隔離醫學觀察措施。
對集中隔離的場所選址,《方案》也做出了明確要求:遵循影響面小、安全性高的原則,應當相對獨立、具有較完備的城市基礎設施,不得在醫療機構設置集中隔離場所。隔離場所根據需要,設置生活區、醫學觀察區和物資保障供應區,採取物理隔斷方式進行隔離,並設置明顯標識,工作人員通道和隔離人員通道不能交叉。
“隔離酒店是不能選的,就像開‘盲盒’一樣。”王若楠是近期從美國回國的留學生,她告訴記者,自己住的隔離酒店條件很不錯,每天住宿費用是350元,加上餐費,14天的隔離費用總共6300元。
王若楠隔離期間,每天都有身着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來測量體温、在走廊等公共區域進行消毒。餐食放在門口,供隔離人員自取。酒店的門卡不能取出,因此她從不出門,“被關在外面就進不來了”。
不過,在王若楠看來,隔離人員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一些酒店設施比較老舊,通風條件不好。有的隔離人員也沒有足夠的警惕性,沒有做好日常的消毒防疫措施,甚至還有人因為憋久了,想方設法想找人‘串門’。”
王若楠告訴記者,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的隔離酒店管理標準也並不完全相同。“我所在的酒店可以點外賣,但有些同學在隔離期間就禁止點外賣,只能從酒店訂餐。有些酒店還安裝有紅外出門報警系統,一出門就會報警。”
事實上,因集中隔離造成感染的情況在國內已經數次出現。今年年初,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出現疫情,流調顯示,疫情源頭是尼泊爾境外輸入病例,而首發病例或因接觸隔離點垃圾導致感染。9月4日,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為入境隔離酒店工作人員。根據溯源結果,判定其是在收集垃圾時意外暴露造成感染。
國際上也多次出現“隔離點”成為“風險點”的情況,屢屢釀成嚴重後果。
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至今年6月初,澳大利亞至少2.1萬人感染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隔離酒店,原因主要包括管理漏洞、防護不到位及新風系統問題等。
一項由奧塔哥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研究人員展開的研究顯示,截至2021年6月15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已出現32次由於隔離系統出現問題導致的感染事故,造成約800例死亡病例,引發了9次“封城”。研究人員計算發現,每隔離1000名新冠陽性病例,就會出現6.1次的感染事故。
研究人員表示:“因隔離系統出現問題而付出的生命和經濟代價十分高昂,有必要進行改進,包括通過疫苗接種或以其他方案替代酒店隔離。”
體內病毒量的多少、採樣方式是否正確以及個體因素差異,都可能導致核酸檢測“假陰性”
除了隔離點可能存在漏洞,入境人員在隔離期間,也存在一定的“陰轉陽”風險。
今年年初,大連某病例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北京順義個別密接者在隔離14天后檢測出陽性都曾引起關注。9月10日,廣州市新增1例密切接觸者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病例。該病例9月4日開始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隔離期間8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9月10日檢測核酸陽性。
為什麼多次核酸檢測仍然不能確保結果準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控科醫生湛玉曉認為,多次核酸檢測才檢出陽性,可能跟當時體內病毒量的多少、採樣方式是否正確以及個體因素差異等相關。
華大基因交付中心技術總監唐美芳分析,核酸檢測中出現“假陰性”的原因可能是在採樣的時候沒有采到。比如在採集咽拭子時,採集深度或接觸時間不夠,導致採集到的細胞可能含病毒量比較少。“此外,由於受檢樣品是新冠病毒的RNA,而RNA不穩定且非常容易被降解,如果樣品運輸和樣本保存條件不當,如温度太高等都可能使RNA降解,導致出現‘假陰性’。”
流行病學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姜慶五告訴記者,對於入境人員,一定要重點關注,給予足夠的時間進行隔離觀察。他特別強調:“穩妥起見,即便是結束集中隔離,在居家隔離期間,親屬也不要急於走動、探望。”
有專家指出,在居家觀察結束後,社區也應當密切關注其個人與其他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一旦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排查,絕不能存在僥倖心理。而針對目前的檢測手段對於各種變異毒株已呈現不夠用的狀況,下一步應重點優化研發更好的抗體檢測試劑。
解除隔離後仍應嚴格落實好健康監測措施,杜絕脱管、漏管、失管等情況發生
在本次哈爾濱以及此前的多次國內局部疫情中,有不少是入境14天隔離期滿後復陽感染所致。那麼,隔離時間多久才保險?是否需要繼續延長入境人員的隔離期?
“德爾塔變種病毒具有傳播力強、恢復慢的特性。一部分患者症狀非常輕,如果沒有細問,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甚至只有簡單的乏力。所以,解除14天集中隔離後,還至少需要7天的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社區要繼續加強管理,對居家的入境人員進行定期核酸檢測和每日健康情況監測。”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醫務部主任李航告訴記者。
正如《方案》要求,對入境人員實施14天隔離醫學觀察措施,解除隔離後開展7天居家健康監測,期間做好體温、症狀等監測,減少流動,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不參加聚集性活動,並在第2天和第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居家隔離’與‘健康監測’不同,居家隔離時是嚴格不能外出的,健康監測通常要求入境人員做好體温、症狀監測,非必要不外出。”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後者更依賴相關人員的自覺,但解除隔離後,一些人在精神上已經放鬆,對不要聚餐、去人羣聚集區的提醒十分抗拒,而居家健康監測的要求強制力相對有限,社區工作者很難做到時刻掌握入境人員的舉動。
針對“超長潛伏期”對隔離時長造成的挑戰,部分地區已經改變了入境人員健康管理政策。例如,遼寧省大連市對入境人員實行“14+7+7”隔離管控,即“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醫學觀察+7天社區健康監測”。廣州市自8月13日起,要求所有從外國入境14天集中隔離期滿回到廣州的人員,從原來實行的“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管理”,也就是後面的7天要足不出户。
6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媒體採訪,在被問及“是否‘14+7’的隔離觀察時間需要延長”這個問題時,他認為還不需要延長隔離時間。他表示,絕大多數的新冠病毒潛伏期還不長,如果入境時的隔離觀察時間再延長,弊大於利,會給我們與國外的溝通和交流帶來更多困難。“我們可以加強對來自高危國家的入境人員在隔離時間內的健康監測頻率,這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在李航看來,除了隔離的時長需要保證,健康監測措施的嚴格落實也是重點。“解除隔離不意味着可以‘放飛自我’,外出時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參加一些聚集性活動,對個人防護、異常情況要及時報告,按時進行核酸檢測。社區要杜絕脱管、漏管、失管等情況發生。”
針對入境人員隔離期滿後又出現核酸檢測陽性的情況,我國在“人物同防”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面強化。例如,在入境人員的核酸檢測質量方面,要求對入境人員在隔離期間採集鼻咽拭子進行核酸檢測,其中第14天應當至少採用2種試劑,原則上分別由不同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最大程度上提高核酸檢測的靈敏性和準確性。”國家衞生健康委疾控局監察專員王斌表示。
針對“超長潛伏期”病例,普通人羣如何加強防護?有關專家表示,加強疫苗接種以及個人日常防護仍是重中之重。疫苗接種越快越多,越能與未來的世界同步,在人類總的疫情防控戰中保持主動。
隨着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逐漸加深,在外防輸入和保持國際流動性之間,還需不斷地考量與改進,既要保證流動,又要做好入境人員防疫健康服務工作。
常態化防控條件下,更需要嚴防麻痹心理、警惕防疫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