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自信的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能夠迎難而上,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而
不自信的孩子,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會習慣性的就退縮了,喜歡把“我不行”掛在嘴邊。
年年平時很害羞,出門在外的時候會喜歡黏着父母,年年的父母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好,相反他們還覺得孩子這樣很可愛。
如果孩子還是兩三歲的話,這樣黏着父母本來是沒什麼錯的,可年年都快5歲了,還整天黏着父母,就表明着孩子比較懼怕外面的世界。
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年年會自然的就退縮。上回年年的父母帶着她參加一個親子活動,當時幾個孩子在一起説要來個小比賽,比賽跑步,看誰跑得快,其實大家都只是想玩,沒有想太多。
可是年年直接就拒絕了,説什麼都不願意玩,一直説着:“不玩,我不行的,我跑步特別的差。”
除了這次還有一次是學校舉辦一個朗誦比賽,年年的朗誦還不錯,
老師就想讓年年參加,結果年年一開口就是我不行,拒絕了參加比賽。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還沒有開始,年年就很喜歡説上一句我不行,然後就拒絕參加了。
那孩子的這種“我不行”心理從何而來?
1、習得性無助
《理解未來的七個原則》中,提到了一個實驗,就是在魚缸中放着一條捕食魚。然後在魚缸中隔了一個透明玻璃,在玻璃另外一面放着一些食物。一開始捕食魚就像發了瘋一樣的想要吃食物,但是被玻璃隔開了。後來玻璃被拿走了,結果捕食魚卻不去吃食物了。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屢次遭到挫折和碰壁以後,他就會選擇放棄。孩子的我不行的心理,就是受到了習得性無助的影響。
2、父母的打擊過多
孩子總説自己不行,
有可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父母在平時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有的父母就會很自然的説一些打擊孩子的話。
比如孩子説這次要考第一,結果父母説做人要現實點,你每次都是倒數,能不排最後就很不錯了。
説的話可能沒有錯,但是説出來就變味了,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瞧不起,他的內心只會變得難受,最後對自己不自信。
孩子的我不行對自身有什麼傷害?
1、變得不自信
總説我不行的孩子,他的內心是不自信的,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了,喜歡自暴自棄。
2、沒有辦法獨立
還有就是這些孩子,他們對於什麼事情都是説我不行,想着要父母來幫忙,那麼他們就很難成長起來,變得獨立。
那怎麼幫助孩子呢?父母可以通過了解“成敗歸因理論”來幫助孩子。
什麼是“成敗歸因理論”?
當人在做完一件事情的時候,
會習慣性的對這件事進行一個分析,分析自己做這件事之所以會成功或者是會失敗的原因。
而這個原因將會影響着他下一次的行動,心理學家維納就對這些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可以把原因也就是成敗的歸因歸結為六個因素:外界的環境、能力強弱、是否努力、事件的難度。、身心狀態和運氣好壞。
也就是説做這件事,你成功或者還是失敗了,你都會把原因歸於上面提出的六個維度中。如果你歸因為個人的努力,那麼你就會表現得更加的積極,如果歸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那麼你就會變得消極,因為個人的努力是可控的,而外部環境是不可控的。
父母巧用“成敗歸因理論”,讓孩子健康成長
1、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把事情歸因為自己的努力
歸因理論中,分為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如果孩子把失敗歸咎於外部,那麼他就很難去掌控事情,容易一蹶不振。
可當孩子直面自己,從自身找失敗的原因,那麼他就可以控制自己慢慢優化。
所以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詢問他是不是哪裏還做得不夠好,讓孩子思考應該怎麼改正。
2、孩子習慣説不行,父母可以從小事開始做起,培養孩子的信心
孩子習慣説不行的時候,
父母可以故意製造一些沒有難度的小事情給孩子做,等孩子完成了,就鼓勵他,幫助孩子逐漸建立起他的信心。
如果孩子出現了總説我不行的時候,父母們要多上心,花多點心思來引導孩子,不要故意再去打擊孩子。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