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孩子發脾氣時,你這樣做,既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又能立下規矩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綜合

孩子發脾氣,逆反,完全説不聽,這些情況最容易讓父母頭大。孩子的脾氣、逆反,不聽話,哭鬧撒潑,其實就是在跟父母説“不”。面對孩子的“不”,父母往往會用到以下處理辦法:

▋第一種:妥協讓步,接受孩子的不

有些孩子一發脾氣,一哭鬧,父母就妥協了,着急忙慌地哄孩子説:“行行行,那你去吧,別哭了。”於是,孩子便習得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越來越喜歡發脾氣,脾氣越來越大了,也越來越自我為中心。等他們長大,走上社會,很容易受挫。

▋第二種,説教,誘改孩子的不

有些父母,很善於講道理。如果發現孩子的需求不能被滿足,比如孩子看了一個非常喜歡的動畫片,都看了半個小時了,還吵着要再看半個小時,再看幾集。父母開始跟孩子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説的時候表情很嚴肅很認真。

然而,情緒起來了的孩子,壓根兒就聽不進去道理,脾氣還越來越大。這個過程會讓父母和孩子都覺得很累,甚至導致親子衝突升級。

▋第三種,懲罰,拒絕孩子的不

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的不,當成是一種對權威的挑釁。孩子如果説不聽,父母會感到很生氣,於是直接採用懲罰的方式,迫使孩子改變主意。他們用自己的怒火,以期壓制孩子的怒火和“不”。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那就是孩子也學會了你的暴怒。

下一次他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時候,會繼續撒潑,哭鬧,發脾氣,尖着嗓門大喊大叫,等等。

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一些孩子,脾氣就屬於這種比較難搞的、很容易發怒的類型,這個比例大概能佔到整個人羣的10%左右。這些孩子,他們往往會有一個脾氣大的父母,或者脾氣大的祖父母。

有些孩子脾氣大是因為有一個脾氣大的父母,或者脾氣大的祖父母。

▋第四種,冷處理,無視孩子的不

不少父母,在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喜歡冷處理。他們以為,不管孩子,把孩子擱一邊不管他,等他哭夠了事情就解決了。其實不然。冷處理會輕易地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被拋棄的。這將很容易損傷孩子的安全感。時間久了,孩子就知道了,“壞情緒是不好的”“我是不可以説不的”。他們要麼會更緊地黏住父母,怕被拋棄,要麼變得失望,冷淡,開始日漸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

▋第五種,這是我們推薦的方法,即先共情,再引導

孩子脾氣大,除了遺傳因素,還有其他很多因素。

當他們需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去對抗父母的時候,一定是他們心理有需要,有情緒,沒被看見,沒被滿足。

我們需要找到這個脾氣背後的一些需求是什麼。譬如説孩子想要吃的你不給,孩子想要玩的時候你不讓,孩子想要去探索的時候你阻止。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會有情緒,他會覺得他想幹什麼都幹不了,他一定是在用發脾氣的這種方式來爭取他能做的事情。

這時候,當你發現了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找到了孩子的需求,該怎麼做才好呢?

中科院心理學專家認為,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內心的需要和情緒,沒被看見和滿足。

首先,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立刻滿足,或者做引導。

我們可以先跟孩子有身體上的接觸,給他一個情緒上的共情,讓他知道我們理解他為什麼發脾氣。等他的情緒稍微好一點,我們再和他一起去商量。比如説,“你因為……,所以很生氣/傷心/難過/煩……”

當孩子的情緒被父母看見,被理解和安撫,當他們的情感和需要被言語化,他們下一次再遇上一些事情,再要去表達自己的需要或自己的自主意願時,就多了一種方法,一種可以用語言去表達的辦法,而不是隻能大發光火,甚至撒潑打滾。

其次,待孩子情緒平復後,去跟孩子商量,要如何滿足他的需要,是要全部滿足,還是部分滿足,還是延時滿足。不同的滿足過程,實際上也是幫孩子建立規則的過程。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或者是在你的承受範圍的,那麼全部滿足他;

如果孩子的要求部分是合理的,或者有些超出你的承受範圍的,那麼部分滿足他;

如果孩子的要求在此時此刻是不太合理的,但緩一緩則是行得通的,合理的,那麼就商量延時滿足。

總之,父母要通過這個商量的過程,去肯定孩子的需要的合理性,讓孩子明白,“是的,我聽到了,你想要……,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在xxx時候,XXX地點,來實現你的這個需求。”

當然,跟孩子商量的時候,他很可能仍然會不同意,他可能還想要撒嬌耍賴,想要進一步去試探你的底線,那麼你需要明確自己的界限在哪裏。需要温柔但堅定地去跟孩子明確,你們的規則和限度是怎樣的。

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立刻滿足,或者做引導。

第三,在孩子下一次發脾氣前建立規則,更好地幫他處理情緒。

對於脾氣大的孩子,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能夠預計到孩子會在某種情況下發脾氣,並要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跟他建立規則,一起對他的需求預先做出規劃。這樣可以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機會,更好地幫助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比如,你看有時候孩子到超市非要買這個那個,你不給他買,他就非常生氣,發脾氣,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去超市之前,跟孩子做一些規則的設計。你可以跟孩子説,“今天媽媽給你一樣權利,你可以挑一個你喜歡的,但是最好跟家裏的玩具不重複的,好嗎?”立下這個規則之後,當他想挑第二件玩具的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説,“等我們下次再逛這個超市的時候再買吧。”

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輕易拒絕孩子的需求,只是把孩子的需求做了轉移和轉化,而這樣的方式可能更適合用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和幫助他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