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六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丨勇攀高峯,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各地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科技創新觀察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勇攀高峯,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各地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科技創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近日,新華社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科研一線、實驗平台、田間地頭、生產車間親身感受貫徹全會精神加強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

深扎原始創新之根,壯大科技創新之樹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認識了中國疫苗。“希望之苗”成功上市的背後,是一個個感人的創新故事。

戰“疫”最吃緊的時期,承擔新冠疫苗研發重任的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科研人員冒着生命危險零距離接觸病源,身穿厚厚的防護服和紙尿褲在實驗室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研發主要負責人多次暈倒在科研一線。疫苗進入臨牀試驗前,國藥集團主要負責人帶頭以身試藥。進入Ⅲ期臨牀試驗,國藥集團黨員骨幹組成近百人“長城”項目團隊,逆行飛赴疫情嚴重的阿聯酋、巴林、埃及、約旦、摩洛哥等國……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説,科技工作者要爭做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清醒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科技攻關中着力原始創新,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努力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成果。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説,強大的基礎研究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提和根基,我們要下大力氣貫徹全會精神,更加重視凝練生產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引導更多科研人員開展目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突破解決國家發展中面臨的各類科技難題。

立志服務“國之大者”,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走進吉林長春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速動車組製造中心裝配車間,一列列動車組一字排開,工人緊張忙碌着。

全國勞模羅昭強是這裏培養出的第一代高鐵工人。他記得踏入高鐵組裝事業之初,許多進口件只能由國外同行維護,中方人員不允許參加。

多少個寒暑易節,車間留下了羅昭強團隊不捨晝夜的攻堅汗水,最終換來中國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車組調試技能實訓裝置。這個裝置僅用幾組電氣櫃就能模擬出復興號動車組的各項系統。

“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更多的‘尖兵’。我們落實好全會精神就要勇於搶佔制高點、把握主動權,把目標轉化為行動,用實幹創造中國高鐵新的輝煌。”羅昭強説。

深夜,入冬後的武漢寒氣徹骨,一台台重型機牀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武漢重型機牀集團有限公司的超大生產廠房轟鳴。

如果説機牀是“工業之母”,重型機牀則是大壩、航天火箭、核電站等“大國重器”零部件的工作母機,其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基礎建設能力的重要標誌。

公司副總經理陳昳介紹,國家重器往往有極限尺寸、超高精度等極限要求;國家每有新的重大建設項目,我們可能就要設計出一套新的重型機牀,攻克一系列新的技術難題。

“我們要深刻理解全會精神,直面問題,增強服務‘國之大者’的責任感、使命感,敢為天下先,敢啃硬骨頭,竭力補好關鍵領域技術短板。”陳昳説。

為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今年以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更加完善,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激勵政策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持續提速。

2021年1月至10月,我國發明專利授權58.3萬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增長13.6%。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上升到第12位,穩居世界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雲表示,從全會精神中汲取前進動力,需要在“實”字上下功夫,用全會精神引領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在“幹”字上下功夫,高起點高質量謀劃明年工作。下一步,我們將加快以知識產權為核心和紐帶的創新成果轉化運用,支持企業創新主體加強高價值知識產權佈局和培育,推動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形成一批高質量專利組合和高價值創新型企業。

以創新實現“高質量”,以科技成果惠民生

科技創新深刻影響着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

造紙,我國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也是“污染大户”。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雙飛看來,把造紙污染和設備落後兩大難題徹底解決,是中國從“造紙大國”邁入“造紙強國”的當務之急。

在位於廣西大學的廣西清潔化製漿造紙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王雙飛團隊長期致力於造紙過程的清潔生產與環境保護。其中,“大型二氧化氯製備系統及紙漿無元素氯漂白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解決了我國紙漿清潔漂白的關鍵技術難題,成為國際上該領域的主流技術。

王雙飛説,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質量變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強提高科技供給質量,以實際行動響應全會關於高質量發展的號召,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筋健骨”注入動能,實現更高水平內涵型增長。

走進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的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這裏有我國西部超大規模建陶生產基地。陶瓷產業,是夾江縣財政支柱,也是吸納就業的“磁石”。近年來,嚴格的環保和能耗要求倒逼企業紛紛依靠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夾江縣委書記許天毅説,我們將聯繫實際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堅定推進陶瓷產業綠色轉型,引進和培育更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創新型企業。

城市VS虛擬城市、交通VS虛擬交通,工廠生產VS虛擬生產……記者觀摩了中國電科智能院數智孿生平台,現實中的城市、交通、生產等內容被“鏡像”成一個個虛擬場景,優化了交通、生活、醫療等資源,讓生活更加便利、高效、智能。

這是中國電科智能院特定智能技術的一項應用。今年,中國電科面向未來智能化態勢發展掛牌成立中國電科智能科技研究院,持續圍繞增進民生福祉在智能前沿技術領域先行先試。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鬥、開拓創新。

中國電科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徐珞説,我們將自覺把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到工作實踐中,以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民生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記者:王琳琳、温競華、楊三軍、方亞東、農冠斌、段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