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核心觀點: 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子房先生認為,任何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突破核心技術的過程中肯定會伴有陣痛。但要看到,“卡脖子”清單就是要重點突破、自立自強的任務清單。這條路很長,但只要按着正確的方向堅持做,就一定能實現目標。
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點火起飛。(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指出,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紮實的科研作風。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這一年,我們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科技創新捷報頻傳——飛越深空,天問一號成功探火;築夢天宮,神舟飛船接續沖天;再創新高,“人造太陽”持續“燃燒”……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勇登攀,科技創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
毋庸置疑,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兩彈一星”的艱苦創業時期,正是在錢學森、朱光亞、郭永懷等一批科學家的帶領下,廣大科技人員自力更生、攻堅克難,鑄就了舉世矚目的“大國重器”。今年以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清理行動持續推進,《關於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印發,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潛心科研,專注於長週期、高價值的原創性研究,努力在國際前沿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政策落地才是“金”。當前,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不論是“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還是“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抑或“深化產學研結合”,對於相關部門來説,既要穩穩當當、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又要鋭意進取、奮發有為,迎難而上,善於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推動工作。對廣大科技工作者來説,就是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對能夠快速突破、及時解決問題的技術抓緊推進,對屬於戰略性、需要久久為功的技術提前部署。
當然,任何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突破核心技術的過程中肯定會伴有陣痛。但要看到,“卡脖子”清單就是要重點突破、自立自強的任務清單。老一輩科學家們曾在國際封鎖中赤手空拳打拼出一片天地,今天的中國無論是科技實力還是經濟基礎,都更加具備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條件和底氣。科技在進步、產業在變革,這個過程中,處處都是年輕人大展身手的舞台,時時都有實現抱負的機遇,我們有信心,任務清單裏的項目將會被逐一勾掉。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這離不開奮戰在一線的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和市場主體。這條路很長,但只要按着正確的方向堅持做,就一定能實現目標。(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