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若初 作者系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專任教師
當地時間2022年7月8日上午11時30分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京都府奈良市街頭進行助選演講時遇刺,終因傷勢過重於當日17時3分不治身亡,終年67歲。作為當代日本政壇代表性人物,安倍不僅擁有“一門三首相”的顯赫家世,更獲得了戰後最年輕、日本歷史執政時間最長首相等現象級標籤。他的遇刺身亡雖然意味着個人政治生涯的終結,但其通過長期執政確立的一系列政策框架理念,仍將對日本未來內外政策產生影響。
首相安倍對華政策
安倍遇刺時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回顧其兩度拜相期間的對華政策與態度,安倍確實曾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進行了努力,做出了有益貢獻,但其背後所藴含的是日本新生代右翼鷹派保守政治人物在對外政策方面既強硬而又極度務實的雙重特性。
雖然在2006年初任首相時,安倍曾通過訪華“破冰之旅”推動因小泉純一郎屢次參拜靖國神社陷入停滯狀態的中日關係迅速回暖;二度出任首相期間,安倍亦曾以2018年訪華為契機促使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但需要明確的是,安倍兩度改善中日關係既不意味着他是所謂“親華”政客,也絕不代表其不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與對手,或認可中國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兩度改善中日關係,還是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亦或是奉行“政經分離”對華政策理念,安倍對華政策服務於日本國家利益,即力圖通過修改現行憲法、否認侵略歷史、大力擴充軍備等手段擺脱“戰後體制”束縛,實現成為“普通國家”最終戰略目標的本質不會變,其中充斥着的以冷戰思維和價值觀偏見為代表的保守底色亦不會變。既然安倍能夠將一溜小跑會見普金、覲見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等“有失國格”的外交行為解釋為遵循“為國家和民眾捨棄面子”的“君子豹變”原則,那麼便不難理解其在對華政策上一面應承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試圖繼續搭中國快速發展便車,一面則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並嘗試對中國形成戰略包圍態勢的“兩面人”行徑。
前首相安倍對華態度
如果説以首相身份執政的安倍需要在兼顧各方平衡、考量諸多利弊的前提下慎之又慎地開展政治活動,那麼自2020年辭任首相後,安倍的政治活動則更多反映本心,是其真實政治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正式卸任首相的一個月內,安倍不僅先後以向“英靈”報告辭去首相職務、表達對“英靈”的崇敬和緬懷為由兩度參拜靖國神社,還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獨家專訪時聲稱正是自己在特朗普就任總統前的鼓動,才使得後者在任期內採取了對華打壓政策,更委託“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泉裕泰在台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的“追思告別禮拜”上致悼詞。在卸任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便原形畢露,接連在歷史問題、台灣問題上對華挑釁,並在中美關係問題上極盡挑唆之能,從中不難窺見安倍深入骨髓的右翼鷹派保守底色及對華險惡用心。
在此後直至遇刺身亡的時間裏,除了繼續通過在日本戰敗日當天參拜靖國神社等舉動宣揚其錯誤史觀外,安倍還試圖以派閥大老身份長期對包括對華政策在內的日本內外政策施加影響。2021年11月11日,安倍重新加入自民黨最大派閥清和政策研究會並擔任會長。憑藉這一坐擁近百位議員、能夠對首相人選產生主導作用的有力身份,安倍不但在修憲、強軍等議題上態度強勢,更提出了以同美國實現“核共享”為代表的激進主張。在涉華問題上,安倍亦愈加肆無忌憚,口無遮攔。以關乎中日雙邊關係根本的台灣問題為例,在今年4月刊登於美國《洛杉磯時報》、法國《世界報》的文章中,安倍將台灣問題與俄烏衝突相提並論,唆使美西方國家進一步介入該問題的意圖十分明顯。
安倍遇刺後日本內外政策走向
安倍在日本政壇擁有的舉足輕重地位,以及其憑藉長期執政為日本留下的諸多“政治遺產”,無疑是其遇刺身亡事件可能對日本國內政局及對外政策產生影響的主要原因。
國內政局方面,日本歷史上向來不乏借“命案”加速推進相關政治進程的案例。1999年,廣島縣縣立世羅高中校長石川敏浩因無法完成縣教育委員會下達的要求教職工和學生在入學式、畢業式等儀式齊唱《君之代》的指令自縊身亡。受這一“命案”影響,原本對國旗與國歌法制化持反對意見的政治勢力最終與保守勢力妥協,於當年通過《國旗與國歌法》,實現了保守勢力長期求而不得的政治夙願。鑑於此,在參議院選舉投票在即的敏感時間點,安倍遇刺身亡這一重大事件可能為以自民黨為代表的保守勢力爭取到更多“同情票”,從而為其奪取更多席位,甚至達到修憲門檻提供助力。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姑且不談日本成功修憲並引發對外政策激變,安倍遇刺身亡不僅可能使其國內擁躉及國際“友人”繼續堅定推進其“自由開放的印太”“價值觀外交”等“外交遺產”,從而為美國實現“北約亞太化”進程等提供便利,還可能通過加劇日本政壇右傾保守化的內外政策傳導鏈條加速其對外政策變化,使其進一步以強化軍備為主要突破口加快基於大國化政治訴求的“普通國家”進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變的歷史大背景下,上述可能性無疑會對包括中日關係在內的東北亞地區形勢,甚至世界和平與穩定帶來風險與挑戰。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