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2月18日,國家衞健委答覆全國人大代表《關於解決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問題的建議》表示,東北地區可以立足本地實際,探索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話題一出,引發輿論關注。
“全面放開生育”對當地人口增長能起到多大作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認為,東北人口問題有複雜成因,與當地城鎮化早、經濟發展、體制環境等有關。“現在還很難評判放開後能起到多大作用,但放開至少是一個信號,在優化生育政策、增加生育政策包容性上,做出更好的實踐探索。”
為什麼是東北?
——東北三省人口均為負增長,遠低於全國水平
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三省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分別減少7.6萬人、13.33萬人和21.8萬人,合計減少42.7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0.80‰、-0.85‰、-1.01‰。
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2019年,中國大陸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3.81‰、3.34‰。東北三省的人口自然生長率遠低於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
遼寧省衞生健康委主任王桂芬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自2015年10月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以來,遼寧省人口生育率略有回升,但人口總量持續走低。2020年,遼寧省衞健委在答覆該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12030062號建議時提到,自2016年“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遼寧省出生人口中二孩佔比達到35%以上,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政策對該省出生人口數量的影響有限,未來一段時期,生育率仍將處於較低水平。
為解決近年來東北地區人口負增長問題,去年全國兩會上,遼寧團有多位代表就人口問題提出建議。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常務副省長陳向羣建議,率先在東北地區全面放開人口生育政策,加大對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和學前教育機構建設投入力度,並給予遼寧省大力支持。人大代表李天書也建議,關注東北人才流失和人口流失問題。
2月18日,國家衞健委答覆《關於解決東北地區人口減少問題的建議》稱,“建議國家率先在東北地區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對該委工作很有參考價值。東北地區可以立足本地實際進行探索,組織專家進行研究,深入研判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對當地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資源環境戰略、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影響;做好政策調整後人口變動測算;研究實施全面放開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評估政策變動的社會風險等等。在此基礎上,提出東北地區實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試點方案。
東北人口為何一路走低?
——折射出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
國家衞健委在答覆中表示,針對東北地區人口負增長相關問題,該委曾委託相關機構多次在當地開展調研。東北地區人口總量減少,折射出的是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比如,隨着資源枯竭和國家產業升級轉型,大批年輕勞動力無法在本地找到滿意的工作,只能流向經濟更好、工資更高的地區。
答覆稱,東北邊境地區的生育政策相對寬鬆(如黑龍江省規定夫妻雙方均為邊境地區居民的可生育三個孩子),但生育意願不高。究其原因,經濟社會因素已成為影響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經濟負擔、嬰幼兒照護和女性職業發展等方面,羣眾反映尤為突出,生育政策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大為減弱。
遼寧省衞健委在2019年答覆省人大代表建議時提到,該省15歲-49歲的育齡婦女的基數小且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加之生活壓力大、托育難、育兒成本高,不願生、不想生、不敢生的育齡婦女越來越多。面對“4-2-2”日益嚴峻的養老形勢,“生得起,養不起”是新生代獨生子女育齡婦女不可迴避的生育難題,她們既要為工作奔波勞頓,又要承擔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壓力,成為了該省生育率一路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話北大教授陸傑華:東北人口問題由來已久,成因複雜
新京報:近幾年,東北地區的人口負增長問題引起外界關注,當地人口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陸傑華:東北地區的人口問題不是兩三年間才有的事情。我們在關注東北經濟振興問題中發現,從改革開放以後,當地生育率就相對較低,與此同時,當地“留不住人”,年輕人外流率高,其中包括高素質人才,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新京報:為什麼東北人口問題相較其他地區會更嚴峻?
陸傑華:跟很多因素有關。從經濟上分析,為什麼人口會外流,很多流向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跟當地經濟發展、制度環境,有一定的關係。
從歷史角度看,東北是老工業基地,改革發展初期,東北的城鎮化比例是比較高的,而城市內多是獨生子女;當地的計劃生育政策無論在城市和農村,也執行得很嚴格。從那時候開始,當地的人口就在減少。遼寧最早進入負增長,然後是吉林、黑龍江。其中,遼寧比較早就做了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更早關注到人口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新京報:全面放開生育政策能起到哪些作用?能達到預期效果嗎?
陸傑華:放開生育政策不簡單是增加人口規模,還能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勞動力,讓人口結構比較良好,減緩老齡化進程。
現在還很難評判放開後能起到多大作用,但放開至少是一個信號,至少在優化生育政策、增加生育政策包容性上,做出更好的實踐探索,這種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生育政策更加寬鬆,至少一部分願意生的人能夠實現自主生育。
至於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要實踐之後才能看到。如果達不到預期,就需要更加積極的政策,讓老百姓生得起、養得起,比如建立家庭友好政策的支持體系,降低教育成本;還是不行,就要做好人口老齡化的準備,從其他的途徑予以應對。
新京報:其他地區會不會面臨同樣的壓力?
陸傑華:我認為東北的人口問題不是個別現象,可能代表了未來的一個趨勢,甚至可能不可避免。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人們的生育觀念在變化,有的已經不把生育當作必選項。加上既往計劃生育政策影響,導致家庭規模本就在縮小,人口雖然緩慢增長,屬於慣性增長,短期內仍有很大體量,但人口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過去計劃生育執行好的地區,如果沒有流入的勞動力,人口負增長、人口老齡化會更早到來。現在看到的是東三省,下一步可能是四川、重慶等西部地區,他們也有大量的人口外流。東部地區稍好一些,像蘇南、無錫、蘇州等地,雖然計劃生育政策也執行得很嚴,但他們能吸引外來勞動力,稀釋了當地人口增長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撐。
新京報:很多經濟發達國家也在面臨少子化、高齡化,他們怎麼鼓勵生育,效果如何?
陸傑華:從世界範圍來看,美國、加拿大依靠外來移民,緩解本國的生育率下降的問題;歐洲大多國家鼓勵生育不太見效,尤其在南歐地區;北歐的一些國家還不錯,比如瑞典、丹麥;俄羅斯出台了比較積極的鼓勵生育政策,其中包括資金補貼,這兩年生育率有所回升,但歐洲多數國家研究發現,現金補貼的作用不是特別明顯,不如托幼服務等的支持。
總的來説,要保持長期的人口生育的目標是很難的,同樣的政策,在不同地區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比日本要好一些,也不希望未來發展成日本那樣的結構。我認為應當儘早在全國範圍內放開生育政策,如果只是按照區域放開,可能會錯過黃金時期。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陳思 校對 吳興發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