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史無前例的水利工程,改變了1.4億人的生活、優化了40多座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格局——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7週歲“生日”。7年來,工程累計調水約494億立方米,其中,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441億立方米,東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入山東52.88億立方米。
494億立方米是什麼概念?按照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估算,南水北調工程相當於為北方調來一條黃河!厲害了,咱的大國重器!
數字不只是數字,這條“黃河”可是切實改變了北方的供水格局和生態環境。
全面通水7年來,南水北調水已成為不少北方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線:北京城區7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北調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東線工程在齊魯大地上形成了“T”字型“動脈”。隨着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局面從根本上得到緩解。
全面通水7年來,調來的優質好水讓受水區水質明顯改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輸水乾線水質持續穩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質Ⅲ類以上;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幹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以上。在北京,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河北省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徹底告別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
全面通水7年來,沿線河湖生態煥然一新。東線沿線受水區利用抽江水及時補充蒸發滲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穩定,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中線已累計向北方50餘條河流進行生態補水70多億立方米,推動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現生機;2020年,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較上年總體回升0.23米,持續多年下降後首次實現止跌回升;北京市平原地區地下水位連續6年回升,2020年末較2014年末,北京市淺層地下水水位回升2.37米。工程沿線曾經乾涸的窪、澱、河、渠、濕地重現生機。
全面通水7年來,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近500億立方米,以2016年—2019年全國萬元GDP平均用水量70.4立方米計算,有效支撐了受水區7萬億元GDP的增長,增強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後勁,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通水七年,成就滿滿,但也不能忘了背後的不易。
從設想提出到開工建設,工程歷經約50年論證,近百次國家層面會議,50多個方案科學比選,110多名院士獻計獻策。
工程建設十餘年,產生了110項國內專利,數十萬建設者奮戰一線,攻克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東線為實現“水往高處流”,建起世界最大的泵站羣;中線有國內最深的調水豎井、國內穿越大江大河直徑最大的輸水隧洞、國內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構始發等科技創新成果。
為了一渠清水北上,沿線關閉了上千家化工企業。
為了一渠清水北上,丹江口庫區34.5萬移民和中線幹線9萬徵遷羣眾,告別祖祖輩輩生活的故土……
南水北調,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滴滴南水,來之不易,還請珍惜!
來源: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户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