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峯會”劍指中國意味明顯,專家:警惕該機制繼續擴容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24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導人峯會(以下簡稱“四方峯會”)在日本首相官邸召開。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以及澳大利亞新總理阿爾巴內塞出席,重申實現所謂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儘管並未直接點名中國,但分析普遍認為,“四方峯會”會後發佈的聯合聲明中有關“倡導遵守國際法”、“在包括東海、南海的挑戰”等內容針對中國的意味十分明顯。

“四方峯會”劍指中國意味明顯,專家:警惕該機制繼續擴容

左起依次為阿爾巴內塞、莫迪、拜登、岸田文雄

國際問題專家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四方峯會”具有非常明顯的針對中國的指向性。可以看出,美國試圖強化自身主導作用,通過和盟友“抱團”,擴大其同盟體系。值得警惕的是,“四邊機制”雖然是所謂的“安全機制”,實際上也涉及經濟、產業、商業等方面的協調,該機制正在有意培養新成員,不會停止擴容步伐。

此次“四方峯會”是四國首腦繼去年9月在華盛頓之後第二次舉行面對面會晤。據日本共同社24日報道稱,中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影響力有所增強,強化了所謂的“海洋運動”,此次“四方峯會”討論了在這種情況下的合作措施。會議也就俄烏衝突交換意見,岸田文雄譴責了俄羅斯,並聲稱“同樣的事不應該在印太地區發生。”拜登則聲稱,“必須始終維護國際秩序,保護領土、主權等目標”。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此次“四方峯會”呈現出兩個明顯特點:第一,具有非常明顯的針對中國的指向性;第二,試圖強化美國的主導作用,通過和盟友“抱團”,擴大華盛頓的同盟體系。

“儘管四國中某些參與者之間聯繫緊密,但考慮到各自可能面對的新挑戰,該機制目前仍處於政治表態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認為,“我們更加關注四國接下來會採取哪些實際行動,若有觸碰中方紅線的行為,中方必然反擊。”

對於外媒污衊中國“加強海洋活動”,呂祥則認為,在海洋問題上,特別是南海問題上,可做文章的空間已非常小。因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間已經形成共識,共同維護當前和平狀態。如果域外國家試圖挑事,必然遭到域內國家的反對。

此次“四方峯會”還就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展開討論。《日本經濟新聞》24日稱,四國討論了確保先進技術、構築半導體供應鏈等經濟安全保障方面的內容,計劃構建5G通信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官民對話機制,宣稱“將根據中國的反應加強聯繫”。

報道稱,四國還將增加在太空領域的聯動,促成和平利用太空的規則定製,強化人工衞星的監測能力,共享衞星獲取的監測信息。此外,四國就力爭今後5年向印太地區提供約500億美元的援助與投資達成一致,還將支援面臨債務問題的發展中國家。

朱鋒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傳統上,美國的亞太盟友基本選擇在經貿上更多與中國合作,在安全上更多依靠美國。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正在尋求打破上述格局,試圖讓其亞太盟友在經濟上也“依賴美國”,即推動美國的盟友在經濟、科技、商業關係上從原先的“中國導向”回到“美國導向”。他認為,華盛頓的最終目的是讓這些所謂盟友在中美之間徹底“選邊站”,以此對中國構成中長期的經濟壓力。

那麼,哪些議題可能成為四國接下來遏制中國的抓手?朱鋒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美國有可能抱團結夥,不斷擴大遏制中國的名目和規模,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逼迫更多國家跟隨美國一起表態。此外,美日印澳四國也在有意培養新成員,預料不會停止擴容步伐,這一點值得中國警惕。

拜登此次“亞洲行”中針對中國的議程非常密集,這是否會給亞太局勢帶來新影響?朱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首先,美國對華戰略的中長期目標並非只有台灣問題,還涉及到中國在亞太地區和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美國試圖拉開中美之間的差距。其次,美國試圖在地緣政治上進一步孤立中國,讓美國擁有所謂的“壓倒性優勢”。他提醒稱,中方需要對整個局勢有綜合的戰略性分析,客觀思考並作出研判。和美國的戰略競爭和鬥爭是長期化的,爭取一些有影響力的關鍵第三方很重要。

24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四方峯會”所謂聯合聲明的相關提問時稱,中方向來積極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汪文斌同時表示,中國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重要涉海公約的締約國,一貫積極履行自身有關國際法義務。他強調説,“我們請有關國家不要戴有色眼鏡,進行毫無根據的指責。搞‘小圈子’,挑動陣營對立,才真正威脅構建和平穩定合作的海洋秩序。”(記者 邢曉婧 萬恆易劉欣)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6 字。

轉載請註明: “四方峯會”劍指中國意味明顯,專家:警惕該機制繼續擴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