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像海綿般“呼吸吐納”

【現象】每年雨季,積水內澇成為不少城市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領域的探索和創新,海綿城市的提出為修復水生態、涵養水資源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路徑。此前,廣東省廣州市出台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明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形成海綿城市建設體系,建立健全海綿城市設施建設和日常管養長效機制。

【點評】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換句話説,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又可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近年來,不少地方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在防治城市內澇、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在江西萍鄉,超八成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標準,逐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整體目標;在吉林白城,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困擾城市發展的缺水難題得到解決,昔日的“風沙城”正發展成為東北“水鄉”。隨着海綿城市的推廣普及,越來越多的地方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開始重新審視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的關係。

從長遠來看,海綿城市不僅能夠治污蓄水,還可以構建良性的生態運行體系,“讓城市融入大自然”。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設施,實現了雨水的調蓄、淨化,營造出與自然相容的生態景觀;城市公園、林蔭綠帶等場所,創造了更優質宜居的環境,“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從這個意義上説,打造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態之城,才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最終目標。

也要看到,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洪澇,個別地方預防和應急工作存在不足;針對海綿城市的設計建設,少數地方還有貪快求全的問題。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需要久久為功,離不開持久的耐心、科學的精神、系統的辦法。持續將海綿城市建設推向深入,一步一個腳印地紮實推進,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源頭減排、蓄排結合、排澇除險、超標應急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吐納”,營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建設高品質的現代都市,才能把良好生態環境打造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實現美麗宜居、幸福棲居。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4日 05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1 字。

轉載請註明: 讓城市像海綿般“呼吸吐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