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你知道嗎?在成都,有一座博物館,可以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

這就是位於成都郫都區三道堰鎮內,既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也是國家三級博物館的成都川菜博物館。成都川菜博物館是一個以菜系文化為陳列內容的活態主題博物館,佔地40餘畝,藏品6000餘件,走到門口就能聞到各種食材的香味。走進館內,川菜、川酒、川茶、川戲、川派建築、川式園林……川西民居建築構成新派古典園林風光。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追根溯源

這座博物館要把川菜講明白

“隨着川菜的發展,川菜館遍佈全球,用一句誇張的話來説,有人的地方就有川菜。”成都川菜博物館館長張輝強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川菜行業雖普遍繁榮,但也是花開千朵,各表一枝,沒有一家餐廳可代表川菜,也沒有一家川菜館可以從文化歷史的層面來展示川菜。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成都川菜博物館館長張輝強

“説實在的,大家對川菜文化的瞭解真的不夠深入,包括我們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和川菜廚師。”張輝強問紅星新聞記者,川菜是什麼時候有的,經歷了哪些發展演變?四川是什麼時候才有辣椒的?郫縣豆瓣為什麼是川菜之魂?為什麼抄手皮是方的,水餃皮是圓的?麻婆豆腐要用幾年的郫縣豆瓣醬來製作?宮保雞丁怎樣吃才正確?“正因為我們要追根溯源這一系列問題,所以建立了川菜博物館。”

説到川菜博物館的建設,就不得不提到川菜博物館的老館長——芶德。在建設博物館之前,他就是一名廚師,痴迷於川菜文化研究,醉心於川菜文物收藏,他懷着滿腔傳承和弘揚川菜文化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執着於川菜文化研究和傳承保護事業。籌備川菜博物館用了20餘年,博物館自2005年開始破土興建,最終於2007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正式開館。

在當時,以菜系文化為陳列內容的博物館,川菜博物館屬第一,且創建性地將廚房擺到了大廳中央,建立了川菜行業的首個透明式廚房,把刀工火候、色香味形給遊客零距離的呈現,這在當時,是一個對傳統餐飲業廚房不能見客的顛覆性創新。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動態感受

除了看廚師怎麼炒,還可以親自去炒

成都川菜博物館作為成都的一張旅遊名片,是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館,吃貨們儘管敞開肚皮來。

該館內,有互動體驗式川菜項目,遊客不僅能在專業廚師的指導下,親手製作幾道經典川菜,還能聽到廚師講授川菜文化、傳授傳統川菜的烹飪技藝,全方位感受川菜刀功、火候及成菜過程,感受川菜“炒菜不過油、不換鍋,芡汁現炒現兑,急火短炒、一鍋成菜”的特點,並通過鼻聞口嘗,體驗川菜的色香味形器以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五味調和,百味生香”的豐富內涵。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遊客現場體驗製作泡菜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遊客體驗製作金元寶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遊客品嚐蒜泥白肉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為什麼要在博物館內設置這樣的體驗項目呢?張輝強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傳統博物館為公眾的呈現方式多為“靜態”的“冷參觀”,缺乏互動體驗的環節,川菜博物館想要打破靜態,將原來的中餐廳改造成了互動體驗區,把美食吃進肚子裏,讓川菜文化烙印在心中。

靜態參觀

古人用什麼做菜、裝菜、炒菜

來到典藏館,可以看到從戰國至現代的3000多件川菜飲食器皿,這些藏品在使用功能上可分為煮食器、盛食器、酒器、用餐器、茶具,從材質上可分為青銅、牙骨、陶、瓷、鐵器、木、竹等。另外,藏品中還包括了與川菜有關的文字介紹和書籍、圖稿等。川菜原料展示區內,有采用清朝特製方法進行獨家手工釀製的“川菜之魂”郫縣豆瓣,還可以讓觀眾現場體驗擁有三百餘年曆史的郫縣豆瓣的傳統制作工藝。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參觀郫縣豆瓣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敬灶王是四川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在民間,灶王司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全國最大的灶王祠內,可以讓遊客感悟“一餐一飯,來之不易”,珍惜生活,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處。

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區則展示了一系列先輩們曾使用過的石磨、碓窩、風谷機等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充分還原舊時農村的生活場景。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遊客體驗推石磨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川菜博物館裏展示的四川老式爐灶 紅星新聞資料圖片

【館長薦寶】

清代康熙年間的館窯泡菜壇——青花四開光山水人物紋泡菜壇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這件川菜博物館收藏的藏品由壇體和壇蓋兩部分組成。整件器物以天藍釉作底色,開光畫青花山水人物,壇底有“康熙年制”四字楷書款。該器製作規整,一絲不苟,胎質潔白,青花髮色自然、沉穩,具有典型的“清三代”特徵。山水人物畫仍然沿襲明末風格,採用董其昌山水畫布局“遠山、中水、近人樹”,畫面流暢、飄逸,此畫風曾經因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喜愛而流行一時。

其中,天藍釉是取“秋水共長天一色”“雨過天藍”之意,深得我國儒家思想“寧靜、幽遠”之味。而開光則是指在器物顯著部位,勾勒出長、方、圓、菱形、雲頭、花瓣等形狀的欄框,其內再繪花卉、圖案,有突出主題的作用。因這種方法有如屋內開窗見光,故名開光。整件藏品做過一定修復,但因存世量稀少而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作為川菜菜系文化中較有代表性的盛食器,更是難得。

灰陶泡菜壇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這就是漢代的泡菜罈子,稱“雙唇罐”。當時四川人已經懂得了用水密封來保存食物的這種既科學又方便的方法,和現在的泡菜罈子是一樣的原理。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峯 曾琦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李學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47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座博物館,讓你空着肚子進去,打着飽嗝出來│紅星文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