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無論閲讀多少歷史,都無法深刻了解那些非理性的重大事件是怎麼發生的,直到我們被拖入關鍵時刻的現場,才看得清為何人類總會重複鑄下大錯。
每加侖4美元的汽油,美國人民正在掏錢兑換帝國淫威,無論情願與否。
禁俄羅斯石油,當然是非理性決策,上一篇文章已提到,烏克蘭官員在美國會與共和黨、民主黨聯手推動這項提案,以及拜登三番兩次的推託。事態發展得極快,拜登也屈服得乾脆,為此受到衝擊的絕不止西方,所有需要石油與天然氣的地區與人民,都將付出原可避免的損失。
首惡,是拜登執政團隊,其次,是佩洛西所代表的民主黨政客;前者蓄意鼓譟出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後者在此基礎上催生恐難避免的停滯性通脹。共和黨,自然也在共犯結構裏。
CNN報道截圖
拜登個人的領導侷限,全世界大概都看清楚了,為了展示自己是一個強勢的君主,不斷屈從於鷹派勢力的裹挾,並不惜脱離理性、罔顧現實,甚至背叛自己的理念。
也算他倒黴,前任總統莽撞歸莽撞,但其強勢無人能及,因此拜登深恐被對比、被貼上軟弱的標籤,在許多重大外交政策上只好不顧後果地猛踩油門。
上次説過,禁俄羅斯油氣,美國可取得歐洲市場份額,賺得滿盆滿缽。但目前美國石油產能已滿載,短期間根本補不上盟友們的缺口,以致歐洲盟友們無法同步開禁,只能顧着面子,誇稱要在一年內減少2/3俄羅斯能源進口。
做得到嗎?歐洲啞巴吃黃蓮。
克里姆林宮迅速回應了白宮的愚蠢決策,稱將限制部分商品出口。撰稿當下,俄羅斯尚未揭露具體細節,但若普京決定暫停北溪1號天然氣供應,後果會很嚴重,局面也可能快速滑向失控。
喜歡吃素,就別開葷
作為全球最大產油國,為何美國石油生產滿載,仍對外供應不足?這是共和黨自拜登上台以來就不斷抨擊的主題:拜登系統性廢除了特朗普為實現美國能源獨立的相關政策,取消聯邦探鑽租約,停止開採項目,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形同扼殺能源產業),“綠色新政”對傳統能源的限制等等。
拜登討厭頁岩油開採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上任第2天就禁止了“Fracking”開採技術——美國有大量使用此技術的頁岩探井,每日可產出1200萬桶原油、1100億立方尺天然氣,創造了超過200萬個就業崗位。
水力壓裂法示意圖(資料圖/BBC)
令環保組織大為振奮的能源新政,致使美國仍大量仰賴進口原油(主要來自加拿大),也使得國內油價居高不下。不能不説,油價是拜登支持度趨勢向下的主因之一。
但從環境角度來説,為重返“巴黎氣候協定”而抑制能源開採污染,是令其歐洲盟友歡迎的政策,拜登就是據此在外交上站穩腳步,快速收拾特朗普留下來的殘局。
凡事都有兩面性,為顧環境而在能源政策上“吃素”,不能説錯,但既然如此,就別再想“開葷”。美國無法實現能源獨立,就是國際能源遊戲裏的一分子,任何猛烈的能源決策,都會影響國際油價,並反噬自身。
現在禁俄羅斯能源,就是“開葷”,不但令歐洲盟友陷入困境,也衝擊全球,還讓共和黨得以加碼抨擊“本來就不該吃素”。
拜登絕不是不知道此舉將嚴重打臉自己的能源政策,因此本來極不願“開葷”,最終妥協的主因,還是來民主黨同僚們的集體施壓,一切也都是選舉算計。
民主黨掉入自造的煽情陷阱
烏克蘭第一課,就是美國輿論的煽情敍事,幾乎所有時評,在嚴重偏差的新聞素材下,都成了檄文,以致形成一大片厚密的戰鬥同温層,容不得政策決定者有所退縮。行為對不上口號,會讓執政黨快速流失支持度。
時值中期大選年,民主黨人都無法承受言行不一的指摘,只能被輿論推着向前走。可笑的是,大部分煽情輿論都來自進步派,也就是民主黨主力,而其目的就是“出口轉內銷”,借烏克蘭事件為執政黨選情補血。加之,保守派順勢推波助瀾,從旁保證煽情煽過頭,直到與現實嚴重背離為止。
簡言之就三個字:自作孽。
在能源的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敍事就是“新冷戰”。論者拿着“邪惡軸心”劇本誇誇其談,認為中俄想聯手改造世界,如果不趁烏克蘭事件將俄羅斯徹底打趴,往後對付“威脅”更大的中國,就無從談起。
因此,美國作為能源大國,必須將能源視為“民主的燃料庫”,“取消對美國能源生產的愚蠢限制”,除了實現自給自足,還要幫助盟友擺脱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這是保守派敍事,務求與進步派高呼“取消普京”(詳細解析見註釋)的激情敍事互補,形成一個足以施壓決策者的完美風暴。
美國會里的民主黨人,當然知道共和黨在禁俄能源議題上會猛打拜登的能源政策,隨之而升的油價也會對執政黨選舉大為不利,但他們在自造的輿情洶洶局面裏已下不了台,且對“英雄”澤倫斯基的要求,美國會也只能做到這一項,因此不能不逼迫拜登買單,但求先過這一難關,然後再想辦法抵銷共和黨的能源攻勢。
兩黨合作推動禁俄能源進口的向上施壓成功後,共和黨果然轉身倒打一耙,對拜登的能源政策展開全面攻擊。
明知會引發“內戰”,還是跳下去了
在白宮宣佈禁俄能源進口前,美國國務院積極與歐洲盟友協調同步的可能性,失敗後,仍決定單邊禁止,並四處尋求能源輸出國增加產能以抑制國際油價。同一時間,拜登在國內為自己的能源政策辯護,説他從不是“吃素”的,強力否認自己阻礙國內能源生產。
所有民主黨人都在為油價上漲尋找掩護,甩鍋到普京身上是基本動作,為受到影響的行業減税則是可能選項。然而,關於前者,共和黨強調,油價竄升是俄羅斯行動前的事;關於後者,為受害行業減免汽油税,會打擊拜登自豪的基礎建設法案,因為此法案的預算來源之一,就是汽油税。
以上種種,都説明了這項重大決策的倉促草率,美國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對俄羅斯能源出手,不僅傷害了盟友、所有依賴能源進口的國家,也讓自己陷入政治內戰。
最令拜登揪心的是,沙特、阿聯酋、伊朗、委內瑞拉這些產油國,不是所有國家都願意增加產量。
於是,民主黨能源州參議員喬·曼欽悠然地説:我們必須提高石油產量。
然後,怕石油資本家發國難財的民主黨人緊張地説:我們得公開向石油公司施壓增加產量,而不是哄抬價格。
最後,共和黨人憋笑説:讓我們的人進決策圈吧,“新冷戰”需要團結。
歷史的關鍵時刻在我們腳下
對迎面而來的高油價風暴以及隨後就來的停滯性通脹,在媒體面前,民主黨人堅持此項行動是正確的,他們自認給予了普京一個“強而有力的信號”,並吹哨壯膽稱:
“你當然不會因為害怕油價上漲而繼續讓弗拉基米爾·普京發財。那將是錯誤的答案。讓我們打擊普京的痛處。”
然而,克里姆林宮若屈服於美國的能源制裁,那就是全盤皆輸的局,俄羅斯承受不了功虧一簣的代價。普京的決策風格看起來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由於歐洲一時半刻無法跟進美國,他仍有偌大的反擊空間緩解衝擊。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歐洲若在能源層面受到重創,美國會因其一意孤行而重挫領導威信,至少會毀了這一年多來拜登挽回盟友信心的努力。但同時不能否認的是,歐洲的重新武裝,會給美國與北約帶來巨大利益。
現在的看點是,拜登如何在抑制油價的同時,還能兼顧其在能源領域的環保承諾;在美國民眾討厭油價上升的同時,還能贏得選舉;在美聯儲升息的同時,仍能保證成長;在應付俄羅斯的同時,還能對付中國;在放話制裁印度的同時,還能維繫“四方機制”;在普京反制的同時,還能確保戰火止於烏克蘭。
這些都足使白宮焦頭爛額,扔“汽油彈”讓局勢複雜化,真是拜登自找的,而日後回頭清算,美國不見得是最終受益者。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閲讀歷史時總有這種感覺,但真相往往是,雖早知如此,仍得硬着頭皮上。
解決問題需要理性的決策,理性的決策有賴於理性的組織、體制與大環境,沒這些條件,就維繫不了秩序,一失序,事情就容易滑入非理性黑洞,且明知是洞,也得跳。
我們現在親眼見識了非理性重大事件是如何發生的,一環扣着一環的利益結構接續現形,過程倉促、草率、愚昧,加上決策者的判斷失誤、身不由己與自欺欺人。
以上便是烏克蘭第二課:終於演變成美國內戰。
注: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也稱為指控文化(Call-out culture),2020年開始流行的詞彙。這詞彙簡言之就是對“非我族類”的集體抵制。這裏所謂“非我族類”是指若干傳統價值觀,或約定俗成的社會習性,以及不排斥傳統價值觀的人羣。這種文化浸入到政治領域,便擴大了“非我族類”的定義,例如國內外政敵。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