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盧森堡舉行會晤。會談進行了四個半小時,由於事先沒有宣佈,這個消息讓國際輿論感到有些“突然”,也增添了對中美關係緩和向好的期待。
資料圖 圖文無關
中方新聞稿用“坦誠、深入、建設性”三個詞來總結這次溝通和交流,白宮簡短的通稿也用了意思相近的三個詞:“坦誠、實質性、富有成效”。雙方都強調了中美保持溝通渠道順暢是必要和有益的。美方還透露未來幾個月可能有“更多潛在的會晤”。輿論迅速地注意到,這些信息都是比較積極的。我們也希望看到,美國能用更多實際行動來兑現、證明它對中國做出的表態和承諾,而不是再像之前那樣常常言行不一,令人失望。
楊潔篪在會晤中指出,美方應端正對華戰略認知,作出正確抉擇,把拜登總統的“四不一無意”表態轉化為實際行動,同中方相向而行,切實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近一段時間的幾乎所有中美高層會談,中方都重申了這一態度。這正是當前中美關係陷入僵局的關鍵之所在。什麼時候,中方不需要再説這段話了,那中美關係大概就真的轉圜了。
在“楊沙會”之前,中美防長剛在新加坡舉行了面對面的會晤。有美媒就此評論稱,從最新跡象來看,“中美競爭的烈度降了幾檔”。的確,中美關係不能再惡化下去了,必須儘快止跌回穩。美國“以台製華”的操弄,使得中美走向攤牌的風險客觀增加,減少誤解誤判、妥善管控分歧成為兩國迫切的現實需要。但這僅僅是中美和平共處要守住的底線。
中美關係的持續緊張,對整個國際格局的外溢負面影響已經日益凸顯出來,引發了越來越普遍的擔憂。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日前警告,中美經濟“脱鈎”對世界經濟的破壞將甚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基辛格、尼爾·弗格森等美西方知名人士近期也都呼籲美國政府“緩和對華關係”。更多的美國人認識到,對華全方位遏制打壓,並沒有給美國帶來什麼好處,更不可能壓服中國。美國國內的問題一樣也沒有緩解,反而變得更嚴重。這些情況都值得華盛頓深思。
應該説,拜登從上任之初就有調整對華政策、改善兩國關係的權力和資源,但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一再地被揮霍。儘管如此,中方始終認為,穩定的、建設性的中美關係,不僅有利於中美,而且有利於世界。美國改善對華政策的最大阻礙之一,是美國一些政治精英放不下傲慢與偏見。在我們看來,中美關係要“緩和”,必須建立在對彼此核心利益尊重的基礎之上,不可能是美方一再表現出來的那樣,一邊瘋狂打壓中國、一邊指望中國“配合”。美方這種極端自利的想法過去沒有實現過,未來也不可能實現。
在任何情況下,對話總比對抗好,交流總比封閉強。但經驗也告訴我們,對美國既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換句話説,用一些漂亮話對中國搞“戰略迷惑”,除了會被中國人列入誠信“黑名單”外,是不會起什麼好作用的。處理好中美關係,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國從來言出必行;而落實“四不一無意”表態,也希望美方説到做到。
(原標題:環球時報社評:中美關係“緩和”,關鍵在美方言行一致)
來源: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