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起印度的著名旅遊景點,我想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泰姬陵。這座有着近五百年曆史,精美絕倫的建築簡直就是印度旅遊的象徵,我敢保證您去百度圖片上搜索一下印度旅遊四個字,出來的搜索結果一定大部分都帶着泰姬陵的。
但是,印度卻出了一件事,讓咱們這些人正常國家的正常人看起來簡直是匪夷所思。什麼事兒呢?泰姬陵所在的這個印度的北方邦政府把泰姬陵從自己新出版的旅遊推介手冊裏面給除名了。沒錯,您沒聽錯,是給除名了。這就好像咱們北京市出版的北京旅遊手冊把故宮給除名了一樣。
相信每個人聽到這個消息,首先想到的就是有沒有搞錯,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旅遊景點竟然被從旅遊手冊裏面除名?一個五百年前的古蹟它招誰惹誰了?難道古人還犯錯誤了?您還別説,這印度的古人還真的就能犯錯誤。這就要從泰姬陵的來歷説起。
泰姬陵是一座陵墓,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五位皇帝,為了紀念自己的愛妻修建的一座華麗無比的陵墓,咱們講過這個莫卧兒王朝是由穆斯林化,也叫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的,其實跟蒙古人關係也不大,主要是因為莫卧兒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帖木兒為了往自己身上安一個顯赫的出身,説自己祖上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莫卧兒王朝是個由穆斯林建立的一個王朝,這座泰姬陵的兩側都建有清真寺。這次招惹北方邦政客們的正是泰姬陵的這個穆斯林背景。一直呼籲要把泰姬陵除名的那位北方邦的人民黨議員就認為,把一個由統治壓迫過印度教徒的皇帝修建的陵墓和清真寺當作印度的象徵,這對印度教徒和印度來説是一個污點。
其實這話從一位人民黨的議員嘴裏説出來,一點兒都不奇怪,咱們講過人民黨是個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政黨,一貫靠挑動民族和宗教問題爭取選票。但是,這次竟然把印度的象徵泰姬陵拿出來做文章,倒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咱們也講過,現在這個世界上的國家都是民族國家,現代民族國家出現的過程也是民族和國家融為一體的過程。
在一個民族國家之內,大家可以屬於不同的民族,更準確的説是族羣,但是,在各個族羣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民族,這個民族就是國族,注意是民族的族,不是踢球的國足。比如,咱們中國有中華民族,美國有美利堅民族。這個國族要超越每一個公民所屬的自己的族羣,就好比説,我首先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其次我才是漢族人,是北京市人。
咱們再看印度,它肯定是一個國際社會公認的現代民族國家,它具有現代國家應該具備的一切外在的形式,具備現代國家的政體,具備現代的法律,具備現代的國家治理機構,但是,印度它卻缺乏一個最核心的東西,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卻會時不時得通過一些社會矛盾表現出來。什麼呢?就是民眾對印度民族,對國族的認同。這次的泰姬陵被除名就是一個再形象不過的體現。
泰姬陵是個世界聞名的歷史古蹟,屬於世界公認的印度國家象徵,按理説應該是全體印度人的驕傲,是印度民族的驕傲。但是,印度教徒卻因為泰姬陵是穆斯林王朝在歷史上修建的它就加以痛恨,這説明什麼?説明在他們心目中自己印度教徒的身份要凌駕在印度民族之上,凌駕在印度這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共同擁有的國家之上。咱們有一期節目中説過,説英國人才是印度真正的國父,印度這個國家就是被英國殖民者硬生生在地圖上造出來的,這次印度人在泰姬陵上都找不到共同的自豪感,不恰恰就證明了印度這個民族先天發育不良嗎?
當然了,有人可能會説了印度教徒認為印度這個國家它就是印度教徒的,跟穆斯林沒關係。好!這就更有意思了,現在穆斯林佔印度總人口的接近百分之十五,而且這個比例還在快速上升。我就想,等到有一天穆斯林人口超過印度教人口了,甚至不用超過,當穆斯林人口接近了印度教人口比例了,那怎麼辦?那印度是不是要第二次分裂?再搞個新的印巴分治?
我這不是危言聳聽,在當年英國人搞印巴分治的時候,留在印度境內的穆斯林人口只佔印度總人口的不到百分之八,在印度教徒本身就增長迅速非常快的情況下,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已經翻了快一番了。這還不算完,因為印度教臭名昭著的種姓制度,備受歧視的底層的低種姓民眾每年還有大批要皈依伊斯蘭教,進一步的加快穆斯林人口的增長速度。
所以説,印度教徒中普遍存在的這種國家觀念,從根本上跟現代民族國家的文化背道而馳。一個連共同的文化自豪感都沒有,連泰姬陵都能被貼上仇恨標籤的民族,咱就先不要幻想什麼大國崛起了,先把自己是誰?從哪兒來準備到哪兒去這個最簡單的基本問題搞清楚再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