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老兵丨父親,挺身坐上未引爆的炸彈

我家有老兵丨父親,挺身坐上未引爆的炸彈

  ↑父親(右)在朝鮮和戰友合影

  我的父親叫王道明,1927年1月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47年2月入伍,194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3月,父親作為志願軍後勤部隊的一名連長,帶着戰友走上朝鮮戰場。他帶的連共有4個排200多人,主要任務是裝卸物資、回填彈坑、修橋鋪路等。

  “和前線戰友比起來,我們很少跟敵人直接作戰,相對要安全一些。但戰場無情,危險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找上來。一次,一支兄弟連隊正在車站執行裝卸物資任務,突遇敵機轟炸,遭受重大損失。有一個排只剩下兩三個人。”父親回憶道。

  父親曾在一次帶隊回填彈坑時遇到很大考驗。彈坑很大,他們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將其填好。但彈坑旁邊一個沒有引爆的炸彈成了回填工作的“攔路虎”。這個炸彈大小類似於煤氣罐,三分之一埋在土裏。

  運輸隊必經之路亟需搶通,時間緊迫,大家都看向父親。父親想了想,直接坐在了炸彈上。回憶起這一舉動,他笑着説:“連裏沒有排爆能力,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看我帶頭坐上炸彈,全連的士氣頓時高昂起來,回填工作迅速推進。”所幸直到彈坑回填完畢,炸彈也沒有爆炸。任務完成後,父親才有些後怕。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父親繼續留下支援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直到1958年10月才返回。

  70多年過去了,每每説起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經歷,父親總是一臉驕傲:“戰場上,我們的裝備要遠遠劣於敵方,但我們依然戰勝了他們,憑的是什麼?就是我們都抱着視死如歸的決心,為了捍衞新中國安全,為了保護身後的親人,上了戰場,就沒打算回來。”

  父親一直記得進入朝鮮那一刻,映入眼簾的是遍地廢墟,老百姓只能住在依山挖的防空洞裏。父親常常告誡我們,一定要珍惜當下的和平,做好本職工作,將祖國建設好,讓任何人都不敢欺負中國。(王東梅、王昌勝)

  出品人:李學勇、李俊

  監製:丁增義、李礪寒、齊慧傑

  策劃:王逸濤、張汨汨、黃慶華

  統籌:蔡琳琳、王慧、譚慧婷

  編校:李傑、張驕瀛、王春濤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

  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

  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

  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合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01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家有老兵丨父親,挺身坐上未引爆的炸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