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別吃了“狹隘”的虧!
近日,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洪亮同印度外交部東亞司輔秘史耐恩以視頻方式共同主持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23次會議。兩國外交、國防、移民等部門代表參加,並就近期中印邊境地區局勢交換意見,同意鞏固既有脱離接觸成果,嚴格遵守雙方簽署的協議協定和達成的有關共識,避免現地局勢出現反覆。
中國政府一向主張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通過談判協商的方式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然而,縱觀歷史,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 2017年洞朗危機、再到去年6月的加勒萬河谷衝突,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採取激進路線。
印度為何不斷在中印邊境問題上挑起爭端?早期英國殖民統治者執行的印度安全戰略、地緣政治策略、分裂中國西藏的行為,為印度政府堅持對外擴張政策提供了所謂“歷史依據”。所謂的“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英國都沒有公諸於世,更不會被中國承認,印度政府卻妄圖繼承英國在中國西藏的特權,頑固堅持以武力侵佔中國領土的政策,引發了1962年的對印自衞反擊戰,衝突進行了一個多月,以印軍慘敗,中方主動撤軍收場。
主動挑事卻反被打,印度政府臉面蕩然無存,受到世界及印度國內所有愛好和平人民的強烈批評與反對,國際威信與地位迅速下降。此外,美國還從中作梗,竭盡所能挑唆印度反華,拉攏印度加入西方陣營,企圖把印度作為遏制中國的棋子,並給予印度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加速了印度走上對華軍事冒險的道路。
印度作為繼承英國殖民遺產、志在“全球崛起”的南亞國家,一方面抵制外部勢力對南亞的滲透,另一方面,又希望藉助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的力量來對抗鄰國,平衡中國在南亞的影響力。在中美之間日益激化的戰略競爭和美國聯印遏華背景下,這不僅迎合了美國,更引發地緣戰略關係的不穩定。
中國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以及與南亞多個國家之間不斷深化的經濟合作,被印度視為“威脅”。據瞭解, 從2020年至今,印度政府更是大力推動經濟“去中國化”,試圖在經濟上與中國脱鈎。諷刺的是,2020年中國重新超過美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今年前6個月,中印兩國貿易額同比增長62.7%,可以説,印度政府的經濟“去中國化”政策是失敗的。
印度將大量軍事力量部署集中在中印邊境一線,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加大軍備採購力度以及應對中國的崛起中,這都將給印度造成巨大消耗,也有悖於印度的長遠利益。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大國,擁有巨大的投資需求與合作潛力,共同利益遠遠大於矛盾和分歧。我們真誠希望,中印之間增信釋疑,不斷構建中印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取得更多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成果。
知古鑑今,無論是邊境衝突,還是貿易往來,印度狹隘的地緣觀、利益觀、民族觀只會讓自己吃虧。(鮑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