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生態文明高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在青藏高原,不少工程建設要為生態“讓路”。青藏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拉薩車站站長張強説,鐵路施工過程中,會把途中遇到的綠色植物暫時移植,工程結束後重新栽回;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邊防團戰士庾永傑告訴記者,當地修路前會事先考察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和遷徙廊道後再進行設計。
大自然對這片土地格外偏愛。這片有着“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之稱的土地,是世界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但珍稀寶貴的生態環境也十分脆弱。在這裏,開發和保護、建設和吃飯的“兩難”問題始終存在。
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強調,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沿着G219國道行進,高原秘境蒼茫無際,極目望去,山脈連綿起伏,湖水澄澈。但由於降雨少、幹冬極寒,這裏的氣候條件不利於植物生長,以至於阿里地區噶爾縣園林綠化局局長熊應龍經過數年選種培育,“像養娃娃一樣”悉心照料,才終於讓海拔4300米的土地上萌生出一抹綠意。
2020年,西藏森林覆蓋率達到12.31%,這個數字來之不易。
拉薩5年來通過水系修復、綠色圍城等項目,才讓綠化面積增加了252.7平方公里,實現了海拔3900米以上山體人工造林零的突破;西藏首條環保型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在施工時注重野生動物保護,採用棄渣科學處置等技術,減少施工對沿線環境的影響,並利用高寒種植和滴灌技術,打造綿延數百里的綠色走廊;在我國平均海拔最高地區之一的那曲,畜牧業是重要產業,當地嘗試用集約化養殖取代傳統散養,以達到草畜平衡以及保護草場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位於岡仁波齊山腳下的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崗莎村,每年會吸引大批朝聖者和遊客。在這裏,藏族女孩次仁羅宗向記者介紹了一家特殊的“銀行”。當地給原住民和遊客發放環保垃圾袋,制訂垃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規範流程,組建神山環衞隊,遊客將景區垃圾交付到“垃圾銀行”後,可兑換旅遊紀念品。2018年以來,當地旅遊局和環保局總共發放環保袋8萬多個、禮品10萬多份。
截至2020年,西藏累計投入生態環境領域的資金達814億元。西藏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處,總面積41.22萬平方公里,佔到全區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如今,西藏生態安全屏障日益堅實。自2004年至2014年,西藏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9.24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07萬公頃。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47%。
西藏正在走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這裏將建設成為國家清潔能源接續基地,目前,西藏的清潔能源已達到發電裝機容量的89.09%;作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縣級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34%。最近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從50.19%提高到96.28%。與此同時,美麗鄉村建設正持續推進,薪柴替代、廁所革命等項目相繼實施,綠色生活正成為這裏的新風尚。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