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人民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孫紅麗)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消息,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豔在《中國建設報》發表的署名文章《貫徹新發展理念求真務實推動城市節水工作高質量發展》中指出,城市節水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統籌供水安全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推動城市水資源節約集約水平不斷提升。
黃豔指出,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隨着人口從農業農村向城鎮轉移,分散的農業用水轉化為集中的城市用水,水資源利用方式發生根本改變,水資源利用的集約程度整體得到提升。然而,水資源承載能力偏弱的問題始終困擾城市的發展。一方面,我國水資源“底子薄”,人均水資源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部分城市的發展理念出現偏差,節水意識弱,寧可花費高代價遠距離調水,也不願意自身挖潛節水,導致水資源難以承載城市的發展。
推進城市節水,是主動適應我國水資源形勢、提高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的重要路徑。要深化對水資源短缺形勢的認識,摒棄單純依靠增加外調水供給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做法。
同時,城市是擴內需補短板、增投資促消費、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戰場。城市節水應貫穿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和產業發展的全鏈條,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提升城市產業發展質量和人民羣眾生活質量,發揮城市節水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黃豔強調,強化“節水即是減排、節水即是治污”的意識,持續推進優水優用、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降低碳排放。通過系統性節水,減少城市新鮮水的取用量、污水產生和處理量,提高再生水利用量,降低城市水系統運行過程中的能耗、藥耗等,實現降碳減排。在流域、區域和城市尺度上,打通制約水循環的“堵點”,構建健康的自然水循環和社會水循環,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有效提升城市水資源供給、水環境治理、水安全保障水平。
“推動再生水的就近利用、生態利用、循環利用。堅持集散結合,結合城市組團式發展,合理佈局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優先將再生水作為河湖濕地生態補水,促進再生水成為城市的‘第二水源’。狠抓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加快城市供水設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設,構建涵蓋水量、水壓、水質以及供水設施和用户等動態信息的城市供水物聯網。全面改造使用超過年限、材質落後、漏損嚴重、瓶頸管段的市政供水管網,有序推動小區內部供水設施的改造。”黃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