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作為全世界現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代皇宮建築羣,建成以後,這裏發生過重大火災30餘起。防火,一直是故宮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1975年5月,故宮特勤中隊正式成立,隊員擔負起以故宮為中心,天安門周邊地區3.74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防火滅火、反恐處突和應急救援任務。至今,憑藉着每日的訓練、消防巡查和無數的演練,他們保障故宮多年來未出現過重大火情。
消防員們的任務,是把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為了適應故宮的環境,特勤站專門配備了外觀小巧的摩托車,車尾部兩側安裝了箱子,用於攜帶滅火器具。攝影/記者 應悦
特製滅火車輛停進“上駟院”
穿過故宮東華門,一處未對外開放的區域就是天安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故宮特勤站。政治指導員蔡瑞介紹,站內不僅有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的國史西館,還有曾經的“上駟院”。
“上駟院”舊時是為皇室養馬的工作人員的所在,如今,是故宮消防特勤站40名消防員的車庫,停放着4輛消防車。“上駟院”建於幾百年前,房屋的高度並不適合現代消防車的停放。為了將消防車停進去,特勤站專門向廠家定製了適應房屋高度的消防車。
“我們這個車,最大的不同就是車廂上面這個水炮。”故宮特勤站特勤一班班長王輝介紹,普通的消防車,車廂方方正正,上面直接放上水炮。“這樣水炮就會凸出來,形成一定的高度,超過棚頂。為了適應故宮的情況,我們專門把水炮設計在車廂的凹陷處,把水炮藏起來。”
古建築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院落之間道路狹窄。“普通居民樓,有防火通道,我們開着消防車就直接過去,但故宮不行。”
為此,特勤站專門配備了外形小巧的摩托車。摩托車尾部兩側各安裝了箱子,用於攜帶滅火器具。
此外,特勤站還加裝了“消防吉普車”,這種吉普車能快速出警滅火,且具有防衝撞性能。
“肘式水槍”,是特勤站的消防隊員們研發的滅火設備之一,可對着火點精準射水。再加上消防隊員自制的“重疊式水帶推車”等裝備,大大縮短了水帶鋪設時間,實現了“一分鐘處置”的最佳效果。
在特勤站反覆開展的實戰化滅火操法演練中,太和殿這種超高、超大體量的建築,十分鐘內就可以用水槍、移動水炮、雲梯高噴完成立體化水幕整體全覆蓋。
目前,故宮有5000多個火災探測器,113個吸氣式火災探測器,還有紅外感應器,既防火又防盜。中控室可實現各個宮殿崗亭聯動,任何風吹草動都會顯示在大屏上。
“故宮這樣特殊的建築,就是需要這樣特製的滅火設備。”蔡瑞説。
消防隊員在調研故宮地形。故宮特勤消防站供圖
夏注水、冬鑿冰 防火古法沿用至今
不論是明清,還是當今,自然原因導致的起火仍是故宮最大的消防隱患。眾多自然原因中,雷擊位居第一。
自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到清朝溥儀退位,491年裏,有記錄的故宮雷擊事件達34起。1954年至1994年,故宮發生雷擊事故16起。可以説,故宮是中國遭遇雷擊最多的古蹟之一。
防火也圍繞着起火主因開展。
故宮大小宮殿數十座,房屋數千間。早在明清時期,宮內就有“春除草、夏注水、秋清葉、冬鑿冰”的防火傳統。在今天,這套防火古法仍為消防員們所用。
春秋兩季,消防員會對各宮殿屋頂及院落的雜草、落葉及時進行濕化和清理。夏季,則用上故宮裏常見的太平缸,將未開放區內的缸都注滿水。
由於未開放區域相對較遠,消防設施不完備,缸內注水可以解決“第一桶水”的燃眉之急。雨季降水之前,消防員們需要開着消防車一個缸一個缸灌水,灌滿宮內所有的缸需要好幾天。
隆冬時節,內金水河水結冰,消防員們還要在河上鑿冰,確保能繼續在河裏取水。
鑿冰也有講究,一般每隔幾十米鑿一個冰窟窿,確保水源充足。每次需要鑿28個,因為鑿出的冰洞隔幾天就會被凍住,所以消防員們要每三天鑿一次。
除了古法,故宮還配備了74個市政消防栓、95個高壓消防栓以及遍佈宮殿角落的4866個乾粉滅火器。
策略上,特勤站將故宮劃分為10個區域,對進攻路線、供水方法、滅火劑選擇等進行預先計劃統籌。“我們每天分區域檢查,包括一些未開放的區域,確保每一個季度把所有地方都檢查一遍。”蔡瑞説。
此外,消防站平時會進行小規模消防演習,每年與故宮協調溝通後,會進行一次大型演習,車輛在三大主殿模擬救援,不過噴水方向是在空地處垂直向上,為的是不讓水濺到文物。
隊員日常訓練圖。故宮特勤消防站供圖
一名消防隊員一年執勤量相當於一次“長征”
消防員的工作在故宮,吃住也在故宮。但故宮的日常生活,不像其外表那樣華麗。
蔡瑞告訴記者,2014年自己剛來故宮時,特勤站內的生活設備配備不充足,隊員們洗澡都要走出幾里地。
晾衣服也曾是一大難題。由於故宮內部植被多,外部城牆高,水汽常常被困在宮內無法散去,衣物很難在室內自然晾乾。但故宮是景區,直接把衣服晾在室外難免影響遊客遊覽體驗。
為此,隊員們在特勤站內立起了一塊展示牌,有字一面衝向遊客,背面則曬滿了衣服。“三年前,就在這塊站牌後,我們專門修建了一個晾衣房。”蔡瑞説。
對於消防員來説,在故宮職守的另一個問題是娛樂設施少。蔡瑞記得,自己剛來時,曾看見隊員休息時間跑步。“這個隊員跟我説,他實在是想不到什麼娛樂方式了,乾脆就出來跑步解悶。”
“不過這幾年逐漸好起來了,我們有了乒乓球枱,隊員們也不用靠跑步當娛樂活動了。”蔡瑞笑着説。
不過隊員們居住的古建築無法改變。蔡瑞帶着記者進入一間消防員宿舍,一進屋,一股潮氣撲面而來。蔡瑞指着地面説,當年故宮為了往宮內引水,在此處修了一條水渠。如今這條水渠還有水流通過,宿舍就建在水渠之上,至此形成一條暗渠,導致屋內陰冷潮濕。
由於特勤站負責天安門周邊的執勤任務,每年周邊的重大活動,都由特勤站的隊員執勤。“我們自己算過,一年下來,每名隊員都能走完一條‘長征路’。”蔡瑞説。
隊員日常訓練圖。故宮特勤消防站供圖
對話“90後”消防員:戰友和家人都叮囑我守護好故宮
1993年出生的郭至福,去年剛加入特勤站。生長在山西大同的他,成為故宮特勤站消防員之前,從來沒有來過故宮。2019年10月,新消防員分配到消防站的那天,郭至福聽到了自己即將前往故宮的消息。
“不可思議。”在當時的郭至福眼中,故宮只出現在新聞裏,在教科書上。“但我無比期待。”
新京報:作為新人,你當時是怎麼熟悉故宮這麼大的執勤範圍的?
郭至福:我是在日常的巡查中把故宮的佈局記住的。
剛來特勤站沒幾天,就輪到我去巡查。我們的巡查一般在晚上7點,由當時新訓班班長帶着我們進宮。從我們站出去,沿着規定好的路線,走了幾個月的時間,把故宮的全貌記了個大概。
我們站內要求消防隊員以中軸線劃分,按西六宮、東六宮的區域進行整體記憶。此外,我們還有通信保障班。這個班被稱為“活地圖”,至今仍傳承各大宮殿“一口清”、手繪消防作戰圖的絕活。從重點部位到行車路線、從水源點位到管道口徑,甚至容易發生車道堵塞的區域都被不同線條和顏色精確標註,一筆一畫都工工整整、所有資料都細緻入微,保證第一時間能夠到達指定地點。
新京報:巡查故宮時,有什麼難忘的事情?
郭至福:説實話,剛開始巡查時,我的內心有點小膽怯。晚上7點的故宮已經清空了遊客,燈也幾乎都關了,走在路上總感覺後背發涼。
剛來故宮時,免不了會聽老消防員講起一些小“傳説”。尤其是在巡查時,班長還會故意講這些小故事來嚇唬我。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條400米長的東筒子路。這條路很神奇,不論太陽怎麼照,路上都是一半陰,一半陽,所以我們都叫它“陰陽道”。其實原理還是建築設計的問題,但是聯想到那些小故事,巡查的時候還會有點發怵。
馬上就要有新的一批消防員進來,我也有機會“嚇唬”新人了。
新京報:在故宮生活了一年多,現在有什麼感受?
郭至福:我已經過了看什麼都覺得神奇的狀態,逐漸適應了故宮的生活。
另一個需要繼續適應的是宮牆之內的“與世隔絕”。我就住在北京最中心的地方,但是無法隨便外出,而且故宮禁止外來人員隨便進入。宮牆之外,北京的繁華都與我無關,現在,我每天的業餘愛好就是看書。
故宮的工作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感。不論是我曾經的戰友,還是家人,聽説我在故宮工作,都會告訴我,你身上的責任很重,一定要守護好我們的故宮。
來源:新京報 記者:應悦
延伸閲讀
·追夢火焰藍 | 消防守護“下山”安居
·追夢火焰藍丨嚴防因火災返貧 雲南“消防守護”計劃將安全送入大山
·追夢火焰藍丨守護63年,韶山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一火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