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就在昨天,歷時八年的談判,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區域經濟貿易一體化協定:RCEP,終於簽署了。這個協定的簽署之所以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表面上的原因是這是一個涉及15個成員國,總人口達22.7億,GDP達26萬億美元的自貿區,這意味着佔全世界大概三分之一經濟體量的國家,將初步形成一個一體化的大市場。

    而深層次的,是有一個明顯的對比,因為這一次共同簽署RCEP的十五個國家中,正好有將近一半,也就是7個國家,是之前已經加入了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成員國,而TPP在四年前由於美國主動退出,已經名存實亡。所以兩相對比之下,很多人覺得這件事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

    實際上在美國退出TPP之後,也並沒有閒着,尤其是在四年任期的後半程,美國一直在鼓搗另一個計劃,那就是所謂的“新印太戰略”,這個戰略只有四個國家,立場和利益的協調上,要比TPP更簡單一些。但是這一次這四個國家裏,除了美國自己,剩下的三個國家,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加入了RCEP,剩下印度在猶豫,但是也拿到了一張入場券。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所以RCEP的正式簽署,實際上是一種對美國兩屆政府,先後搞的兩個圍堵戰略失敗的正式宣告。很多人對於接下來RCEP能否發揮作用還有一點擔心,還有很多人關心這個協定對於中日韓自貿區建設能否有所促進,其實這背後是一個更宏觀的戰略問題。

    我們先從那個難以達成的中日韓自貿區説起,來揭開這個宏觀戰略問題的核心。

好事多磨的中日韓自貿區

    這一次的RCEP談判,早在八年前就開始了,實際上建設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也是八年前開始的,這個設想甚至最早是在18年前就開始討論了,而最終先落地的,卻是RCEP這個參與國家更多的區域自貿協定。按説國家多,利益是更難協調才對,為啥三個國家的談判要比15個國家的更難呢?

    這裏面難就難在日本,我們只要看一下一個對比就知道了。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一點是,在本次RCEP正式簽署前,實際上這15個國家裏,已經存在四個自貿協定,一共覆蓋了14個國家,分別是中國—東盟自貿協定,中韓自貿協定,中澳自貿協定和中新自貿協定,也就是説除了日本以外,中國已經與剩下的14個國家裏的13個國家都互相簽署了自貿協定。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包括前段時間特別起勁的澳大利亞,其實早在2015年就已經和我們簽署了自貿協定。而且中韓自貿協定也是幾乎在同一時間簽署的,這個時間點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當然是有的,那時候正是奧巴馬政府在大力推行TPP的同一時期,2015年10月5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已成功結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達成TPP貿易協定。而我們與韓國和澳大利亞簽署自貿協定的時間是2015年的6月1日和17日。

    我們那個時候面對美國搞的這個TPP孤立戰略,非常的被動,因為那個時候還不像現在,那時候美國還沒有這麼大張旗鼓的搞美國優先政策,他在國際上的戰略合作,其凝聚力和影響力比起現在還要更大一些,為了應對這一情況,我在文章《我們正在破局,本週這件事將決定未來四年,美國戰略選擇成敗與否》有詳細介紹我們為什麼要搞這兩件事:一個是全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一個是抓緊與其他海外國家籤一對一的自貿協定,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化解經濟上的困境。而其中韓國,澳大利亞就是這一時期,搶在TPP簽署四個月前,先達成協議的。

    而這裏面我們去看,在2015年最緊張的時期,到本次RCEP簽署之前,自始至終都缺少一個國家的身影,那就是日本。即便是RCEP,在一年前的最後一輪談判中,日本當時的態度也是緊緊拉住印度,他們當時的表態是,印度必須加入進來,只有印度簽字,日本才會一起加入RCEP。那麼日本這麼多年來,一邊在積極的談判,一邊又在消極的抵抗,關鍵時刻還非得拉着印度,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日本的決策上,始終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在影響,分別是內部和外部。其中內部的主要推動因素是他們國內的親華派,不反對的則是幾個主要財團。因為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在多次的談判中,大家都反覆提到一個最根本的共識,那就是這件事有利於三個國家的共同利益,但是大家對於這件事的態度,背後卻有着不同的定位。

    跟RCEP一樣,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實質性談判也是在2012年啓動,但是韓國在2015年就率先與我們談成了中韓自貿協定,日本卻一個也沒談成,這裏面與日本自己的定位有關係,我們在2010年首次實現了GDP總量對日本的超越,那個時候日本對於這種超越內心裏還不是太服氣,所以對於這種區域經濟整合的事,到底由誰來主導還有點想法。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日本有這樣的想法並不奇怪,日本與韓國不同,日本人口是韓國的2倍,GDP是韓國的三倍多,如果要是比較歷史,韓國曾經還是日本的殖民地,可以説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就有一個雄心勃勃的整合東亞經濟的計劃,只不過他們選擇了錯誤的整合路線,最後為侵略戰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這並沒有掐滅他們的雄心壯志。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代,日本的經濟總量一度超過了美國的三分之二,這個時候日本希望重新整合東亞經濟的夢想再次被點燃,他們搞了一個雁行模式,就是由日作為領頭雁,亞洲四小龍為第二梯隊,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為第三梯隊,為此日本在這些國家進行了大量投資,進行產業鏈整合,實際上他們希望完成的,就是由日本主導下的東亞經濟一體化。

    而早在2012年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正式開始之前,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在2010年就已經正式簽署了,而在2012年開啓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之後,中國的GDP對日本的超越是逐步拉大的,所以日本對於自己在東亞經濟一體化中扮演的角色,始終有種失落感。而之前的RCEP談判,日本一直力主要把印度拉進來,其想法無非也就是希望在RCEP內部,有一個相互制衡的作用。

    因為在原先的計劃裏,RCEP包括印度在內,是16個國家,而這裏面只有日本在產業鏈的最頂端,日本也有資金和技術優勢,而印度雖然還在產業鏈的低端,但是拉一把,可以向中端爬升一點,這樣印度和我們之間就會形成競爭關係,一方面可以牽制我們向產業鏈頂端爬升的速度,一方面日本還可以強化自己在東亞經濟一體化整合中的話語權。

    在去年的最後一輪談判中,印度突然退出了RCEP的談判,口頭上説的是這會衝擊印度國內的產業發展,但實際上那時候他們還對美國要搞新印太戰略心存幻想,但日本就不這麼想,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尤其不能放在一個破籃子裏,就這點來説,印度還得跟日本學習,日本被忽悠的次數太多了,久病成良醫。不過這次日本還是給印度爭取了一張門票,隨時可以加入,只要印度死了心,就遲早還得來敲門。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在東亞經濟整合中,日本除了不甘心淪為小弟之外,還有一個更主要原因是,美國不許他隨便認別人當大哥。日本跟韓國不一樣的是,韓國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邀請的美國駐軍,他們簽訂的是互助國防條約,而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美國駐軍是根據戰後的協議進行的,雖然在七十年代駐軍的協議改為了《美日安保條約》,但實質並沒有變化。

    所以在中日韓啓動自貿協定和相關的貨幣互換協議談判期間,日本遭遇了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那一年9月10日,日本金融大臣松下忠洋,突然在家中上吊自殺,就是下面這位: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幾天後,與松下忠洋一起推動協議,剛被任命為新的駐華大使的西宮伸一,在自己家附近,突然倒地昏迷,幾天後在醫院不治身亡,死亡原因不明。這是當時新聞報道的截圖: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除此之外在談判期間,“釣魚島問題”,竹島問題都開始頻繁的出現在三個國家的新聞媒體上,為達成協議增加了很大的阻力,這些阻力歸根結底都是來自一個方向,那就是美國。而這個阻力最大的支點,就是日本。這也是為什麼RCEP協定有十五個國家,只有日本是真正最後一個,加入到與我們相關的自貿協定中的主要原因。

    那麼這一次日本能順利把RCEP協定簽下來,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真的只是因為美國那邊忙着內鬥把這事給忘了嗎?

日本,澳大利亞將來會不會退出

    RCEP協定的最後一輪談判,其實是在去年的十一月份,之後是在各個國家內部做最後的審定,並做出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安排和調整,在各國內部審核通過後,今年這一次只不過是一個最後安排簽字的過程,所以説就算美國要搗亂,其實去年肯定還是有時間的,就算退一步講,簽了一個協議,簽字並不是最重要的,落地執行才是關鍵。

    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亞在內,他們都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在美國主導的遏制戰略中都充當過關鍵角色,他們加入到RCEP裏來,至少從一個方面而言,美國所給予的吸引力已經不夠了,那就是經濟利益。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説,發展經濟是其他事務的根本,沒有了經濟利益的支撐,很多事情也沒辦法持續。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而在國際上,尤其是經過全球化整合之後的世界各國,彼此之間的經濟依存度都比較高,尤其是和中國之間更是如此,我們現在是全世界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不跟我們做生意就是跟錢過不去,資本主義國家誰願意跟錢過不去呢。

    那麼為什麼他們過去一邊做着生意,還要一邊噁心人呢?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過去大家日子過得比較好,噁心別人可以體現出自己的優越感,但是這兩年來,世界各國越來越深的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口惠而實不至,可能不是不想兑現好處,而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那麼隨之而來就有一個大問題,未來的日子怎麼辦?

    這是現在全世界都在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美國主導的利益格局下,蛋糕不夠分了。美國過去是帶着盟友,盤踞在全球的產業鏈中高端,維持了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供養他們少數國家的格局幾十年,現在美國自己都吃不飽,美元貨幣放水已經放了十多年,內部矛盾快要兜不住了,哪裏還有多餘的財力來維繫跟着混飯吃的盟友呢,不對自己人下手就已經是大發慈悲了。

    所以日本,澳大利亞在經濟上為自己另謀出路,既是未雨綢繆,也是迫不得已。這折射出的,是美國影響力的下降,美國如果非要牛不喝水強按頭,那肯定也辦得到,但是對於他們提出要彌補經濟損失的要求,又該如何滿足呢?當大哥的既不給牛吃草,又要牛幹活,那肯定不是長久之計。或者反過來説,當RCEP簽署之後,很多人擔心日本,澳大利亞以後會不會又退出,那隻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加入RCEP會不會給他們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如果不會帶來,他們也不會加入,那既然會帶來經濟利益,當別人讓他不執行的時候,必定要給出相應的籌碼才行。

    未來美國還能給出這個讓人反悔的籌碼嗎?

美國影響力的下降從經濟開始

    你只需要看看澳大利亞就知道了,這兩年澳大利亞跟在美國後面沒少噁心人,但是他可從沒説過要不做生意了,反倒是他的煤炭,紅酒,原木這些在進口遇到問題的時候,還要跑過來撒嬌,説為啥不買我的東西了?因為我們之間也是有自貿協議的,為啥不買你東西,你心裏沒點數嗎?我説是因為心情不好,你能理解嗎。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所以你看,一到做生意賺錢的環節,大家還是首先要考慮自身的利益,澳大利亞大老遠的跑來加入東亞的RCEP,咱都不在一個洲,甚至都不是一個半球的,他為啥不嫌路遠,這是因為大家都意識一個問題,如果未來的世界有一場大洪水,那可能只有一個諾亞方舟。要成為諾亞方舟,最重要的就是能為全世界提供有效需求,所謂有效需求,就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有人,一個是有錢。

    印度有人,但是沒錢,少數有盈餘的發達國家有錢,但是人口有限,美國的資本階層倒是有錢,但是他一個人也創造不了一萬個人的需求,而中產階級大量減少,有效需求也在急劇萎縮,要不是放了十多年的水強撐着全球的需求,這個循環模式早就垮了。現在有錢人又多的國家,只有一個,這個國家提供的需求,誰能分到一點,誰就能把後面的苦日子挺過去。

    這種有效的需求釋放,就是經濟影響力的延伸,經濟影響力的延伸是國力延伸的第一步,只有經濟利益越來越深的捆綁在一起,怎麼做出有利於自身的選擇,就變成了這些國家自己的事了。就像RCEP,日本,澳大利亞的加入,隨時歡迎,如果你要退出,那你自己掂量就完了。

    從TPP到RCEP,這兩個協定的搖擺與落停,體現的是兩個大國在東亞地區影響力的此消彼長,這才是背後最根本的影響因素,而影響力的搖擺最直接的體現就在日本身上,在這個過程裏,日本不可能沒有承受壓力,就像過去韓國頂住壓力也要把協定簽下來一樣,日本這次也邁出了實質的一步,這是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税減讓安排,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突破。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這個突破最主要的還是日本求仁得仁的結果,而深層次的原因,是十年來,我們的經濟影響力從超越,到大幅超越,到令日本望塵莫及,到了一個讓人寧願承受壓力也要加入的水平,這一切都是國力提升後,水到渠成的結果。將來美國要爭奪這種影響力,經濟上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搞單邊霸權主義,也不是不行,只是時間一長反倒會加速打破這種平衡

    這對於我們來説,未必是件壞事,RCEP對我們而言,意義並不僅僅是在當下,而是志在長遠。

RCEP對於我們的意義

    RCEP名義上對外宣傳是有東盟主導的,實際上低調點説是我們和東盟一起主導的,為什麼東盟願意一起做這個事,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家都有利可圖,對我們來説經濟利益是國家交往的潤滑劑,所以經濟合作可以是更優先的事項。有了共同的利益,自然就不容易受外部干擾,這裏面最明顯的就是東盟。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東盟國家都是小國,實際上處在兩強影響力的中間,但是隨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發展,今年東盟已經成為我們前三季度最大的出口地,這帶來的是什麼影響呢?就是在南海周邊的東盟國家,沒有一個參與美國挑事的活動中去,基本上誰都不給美國發力的藉口,過去還有菲律賓鬧一鬧,現在換了總統後,再也沒犯過傻了。

    現在跟着美國還在這裏搞自由巡航的是新印太戰略的三個國家,隨着這一次他們加入RCEP,很可能將來美國要鬧事,只能是孤家寡人了。這還是現在世界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如果未來再有經濟危機,我們已經在採取兩大戰略未雨綢繆,一個是建設內循環市場,一個是大幅增加進口,這兩個戰略一個是保住有效需求,一個是提供上岸的船票。

    現在美國在推行遏制戰略,即便未來可能換人,但是大家的共識是,遏制策略不會有什麼變化,而如果美國一意孤行,非要在全世界另起灶台,那麼我們在東亞已經有現成的平台了,而且已經開出了籌碼,不怕競爭,只要你給得起更高的籌碼,那就大家自由競爭好了。而問題就在這裏,在今年疫情之下,我們是真的一手證明了自己有實力,一手拿出了方舟的船票,那現在大家的選擇,已經説明了一切。

    簽署了RCEP,整合東亞經濟一體化,就證明了我們在區域經濟的合作中是開放的,也是可行的,那麼再往大了想,整合亞歐大陸,打通一帶一路,也必定是可行的。如果亞歐大陸實現了互聯互通,那麼域外國家通過控制海上通道,進而控制錢流和物流循環的事,就將成為歷史,亞歐大陸將再度在東西方文明核心的交往中實現地緣力量的重構。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至於美國,可以建設美洲一體化嘛,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不必非來摻和亞洲歐洲。

最後

    中國的崛起,經過數代人接力,一百多年的發展,已成歷史趨勢的必然,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而這個過程中,RCEP只是我們一起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使得大家的經濟整合更加緊密,當大家的利益越來越多的捆綁在一起時,美國的影響力被逐漸擠出東亞,就是歷史的必然。

    戰略上的變化,是一個個戰術結果積累的過程。八年了,美國先是搞TPP圍堵戰略失敗,隨後又搞貿易摩擦再次失敗,兩次戰略不管是軟的還是硬的全部失敗。美國主導的TPP談了又退了,將來可能還想重新撿起來,TPP還是那個TPP,只是多了一個RCEP。誰在穩定的發展,誰在追求合作共贏,哪一個更有潛力,哪一個受益更多,將來時間會給出答案。

    隨着我們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力的不斷提升,全世界也都看到了,這幾年下來,想用霸權主義的方式逼迫我們讓步的計劃已經徹底失敗,在未來,已經不是我們,而是在我們周邊的這些小國,美國再搞霸權主義那一套可能都行不通了。

    當東方太陽昇起,西方進入夜幕,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601 字。

轉載請註明: 全球最大自貿區成立,宣告美國兩次戰略失敗,影響力正從這裏退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