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園裏38年的堅守

陝西日報

9月8日,華山腳下的烈士陵園裏,張順京早早起了牀,一吃完飯就開始了每日必做的功課:擦拭墓碑,清掃陵園。

今年62歲的張順京是華山烈士陵園裏唯一的“工作人員”。從24歲開始到如今兩鬢斑白,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心守護着長眠於此的500多位老紅軍、老八路等為民族解放事業和國防建設英勇犧牲的先烈們,將曾經雜草叢生的陵園,“守”成了一個環境優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78年,年僅20歲的張順京在富平縣應徵入伍。入伍不到一年時間,其所在部隊奉命開赴對越自衞反擊戰前線。在一次戰鬥中,一枚炮彈落在了張順京身邊,殘碎的彈片扎入他的頭骨裏,令他瞬時昏迷。兩天後,張順京被戰友們抬上了運屍車,幸虧一位衞生員發現他還有脈搏,才將他救了過來。

歷經6次手術後,張順京落下了殘疾,一根枴杖成了他形影不離的“朋友”。1980年,他被安排到華山腳下的陝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休養。經過兩年艱苦的恢復訓練,傷殘的他雖然在行走上還有些艱難,但已經可以扔掉枴杖了。

1982年夏季的一天,張順京無意間來到了烈士陵園。看到年久失修的陵園圍牆倒塌、荒草叢生,張順京心裏泛起陣陣酸楚。經歷過生死的他,腦海裏不時浮現出戰場上炮火硝煙和戰友犧牲的場景。“這些長眠於此的革命烈士,為了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不應該被遺忘!”回憶起當時來到陵園的場景,張順京感慨不已。

於是,張順京找到陝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的領導,主動請纓:“我要到烈士陵園去守墓!”不久,他如願以償來到烈士陵園。陵園沒有房子,他和妻子就住進存放骨灰盒的簡易房。房子四面透風,不時有蛇鼠出沒。

面對如此艱苦的環境,張順京沒有退縮,從住進陵園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了每天清除雜草、整理墳冢的工作。土牆倒塌了,他就砍下樹枝紮成籬笆把陵園圍起來;沒有生活用水,他就和妻子一起去華山鎮政府和華山中學打水;沒有電,他就靠點煤油燈和蠟燭照明。最苦的還不止這些,當時陵園周邊許多人不知道張順京的經歷,嘲笑他是“得了小兒麻痹症的跛子”,處處躲着他,但張順京從不解釋。

為了陵園的建設,張順京多次向上級領導反映情況,努力爭取資金。“2002年,省上領導來視察。為了爭取陵園修建款,我堅持向領導直言。”張順京笑着説,這次“直言”之後,他等來的不是責怪,而是一筆修建款。在陝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和張順京的共同努力下,華山烈士陵園先後得到了政府下撥資金數十萬元,修建了三層水泥結構的專門存放骨灰的“天福堂”,平整土墳改建成莊嚴的大理石墓碑,拆除土牆改建成透視牆和磚牆。

這些年,除了守墓外,張順京還開心地幹起了一份新工作——義務講述烈士故事。附近學校組織學生來掃墓時,他就一遍遍講給學生聽:烈士王天錫,為創建新四軍騎兵團立下赫赫戰功;烈士王銀生,是智取華山八勇士中的一位……講到最後,他總要對學生們重複一句話:“生活越來越好了,你們要記着他們,將來要為國家作貢獻。”

在張順京的帶動下,華山烈士陵園成為華陰市當地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中小學校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有時一天接待十幾批前來參觀的羣眾。今年6月,華山烈士陵園被列為渭南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説起今後的打算,張順京説:“我會一直幹到自己動彈不了為止。我還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在陵園東北角的空地上建一個展覽館,將紅色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55 字。

轉載請註明: 烈士陵園裏38年的堅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