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後自費治療,社會不會讓“無言的英雄”受委屈

去年4月,遼寧轉業軍人王勇不顧個人安危,救下一名掉入化糞池的3歲男童。但救人經歷也給他留下了後遺症,入院急救和常年吃藥的費用他選擇了全部自理。近日,這段義舉背後的故事終於為人所知。面對外界關切,王勇表示:救人不該求回報,就沒向有關部門提過此事。

即便今天回想,王勇救人的情景也讓人心提到了嗓子眼兒。東北的4月依舊寒冷,狹小的化糞池空氣污濁又無處借力,但眼見孩子只剩一個小腦袋露在外頭,恰好路過的王勇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可這一跳下去,就是兩眼一黑,這位退伍軍人全憑一副好身板和一股救人的意志把孩子託舉起來。當孩子得救那一刻,他基本已經沒了意識。

見義勇為後自費治療,社會不會讓“無言的英雄”受委屈

從救人時的英勇,到表彰時的謙遜,再到承受後遺症時的無悔,王勇生動詮釋了何謂“退伍不褪色”。這個世界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正是一個個像王勇這樣的人,以自己的犧牲和奉獻換來了我們的平安。他們的義無反顧令人欽佩,他們的隱忍堅強更讓人心疼。

英雄不求回報是其風骨的體現,但我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葫蘆島見義勇為基金會得知王勇的近況後,先是好一番自責,但經由內部自查,發現王勇確實守口如瓶。目前,雙方已經聯繫上了,工作人員表態,“能為他爭取到的福利待遇我們一定會為他爭取。”

守望相助、見義勇為,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正是因為這份温情的存在,中國社會從來不缺少平民英雄。我們推崇無私奉獻,但珍視每一份義舉的付出、充分保障英雄的權益,同樣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今天,我們所處的不僅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也是一個價值多元、思想多樣的社會,“扶不扶”“值不值”一類的討論時而出現在輿論場。着眼於此,我們更要想方設法為英雄撐腰,樹立起崇德向善的鮮明導向。

近些年,部分省市出台了見義勇為保障條例,《民法典》明確了見義勇為受害人的特別請求權以及善意救助人責任豁免,這些都是有益探索。面向未來,我們還要建立規範的見義勇為統一榮譽體系,同時對英雄保持長期關注,以制度保障弘揚見義勇為精神。

道德風尚從來都需要真切的付出,而這種付出應當得到最積極的回應。全力守護好你我身邊的“道德光源”,讓社會更加和諧温暖,我們都將是受益者。

撰文:崔文佳

來源:長安觀察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u01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07 字。

轉載請註明: 見義勇為後自費治療,社會不會讓“無言的英雄”受委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