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球經濟如何治理?金融合作怎樣開放?他們給出了這些建議!

由 童豔紅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國際金融報

4月17日,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全球經濟治理與金融合作開放大會在北京舉行。

會上,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就持續推動多邊機制發揮作用、全球經濟問題、中美科技競爭與合作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持續推動多邊機制發揮作用

回顧過去十幾年,G20機制在危機中誕生,宣昌能認為其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中擔負了秩序穩定者和改革先行者的使命,發揮了反思金融危機根源、建設長效治理機制的重要作用。

宣昌能表示,G20是一個順應全球化、推動全球化、支持多邊化的機制,二十國集團成員國應當維護好、運轉好這個機制。 G20發揮作用的這些年,也是中國和美國經濟金融合作最順暢的時期之一,雙方都表現出了冷靜的頭腦和專業的素養,在共同關心的雙邊和多邊經濟金融問題上密切溝通、相向而行,促進了兩國以及全球經貿、金融聯繫不斷加深,增進了中美兩國和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宣昌能指出,但近年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不平等問題和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出現了逆全球化的苗頭,一些國家利用經濟金融上的相互依賴關係,挑起經貿摩擦、將相互依賴當作武器的傾向有所抬頭,以G20為代表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面臨挑戰。

宣昌能認為,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面臨新的挑戰。G20的運作面臨新的困難,將掣肘多國協作應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 短期看,制裁發起國或有所獲益,但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受到這種衝擊之後,各國會開始反思潛在的風險並考慮替代方案,長期來説對制裁發起國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宣昌能表示,在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面對去全球化和單邊主義,我國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加快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將繼續致力於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倡導國際合作,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為全球經濟復甦、維護穩定貢獻建設性力量。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要找到最適合中國開放的途徑

在張宇燕看來,全球的經濟問題就是要維持全球強勁、可持續、包容和平衡增長,而增長的源泉實際就是技術進步、貿易收益和制度保障三方面。

張宇燕指出,現在全球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存在大量的治理赤字。既然存在赤字,就要解決。大家有共同利益,要解決面臨的全球問題,但是,共同利益不是形成集體行動的充分條件,只是必要條件。治理有成本,這個成本與收益的分攤和分享,就涉及到經濟學裏講的集體行動的難題。

要想讓自由貿易、讓開放造福整個世界,就要考慮治理體系的覆蓋範圍、覆蓋邊界有沒有標準。

張宇燕表示,首先是市場規模和貿易收益。 市場規模大、貿易收益大,這時候人們要不斷擴張市場範圍,可能就出現全球治理或區域治理,當然這裏涉及到治理成本,也和機制設計有關。

“考慮到大國博弈不僅僅是經濟利益,還有地緣政治、權力,不光是追求互利共贏,而是我和你之間的差異。經濟治理還受到大國博弈的影響,決定相對利益、還有創造性力量和毀滅力量等。此外,還和文化傳統、價值理念有關。”張宇燕指出。

談到金融開放,張宇燕認為,並不是越開放越好,因為事關成本和收益, 開放要適度,要和國家條件、區域條件、你的夥伴,以及全球各種各樣的條件相適應。同時還有很多國家越來越關心安全問題,即開放與安全。“發展與安全問題,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促進的,包括人民幣的國際化等。現在全球治理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我們還是要推動對外開放,找到最適合中國開放的途徑和程度”。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中美應建立科技競爭邊界

創新是這個時代的動力,當然創新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薛瀾表示,中國在過去40年裏,科技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中國的創新能力其實仍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恰恰由於過去這些年我們取得的成就,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可以説現在正是中國能夠提供更多貢獻的時候,不管對全球知識的創造,還是對於新產品、新技術的供給,中國都可以做出更大的貢獻。”薛瀾指出。

在這樣的情況下,下一步如何有效地管理中美科技方面的競爭?

薛瀾表示,競爭的存在是一個事實,目前中美在科技領域已有一個管理競爭框架。但在中美競爭的情況下,科技的限制、打壓,其實對誰都是不利的,應該要找到一個更加合理的框架去進行有效的管理。

薛瀾認為,面對中美科技競爭,應該從五方面入手。

首先,重新建立在多方面的對話渠道。這裏包括政府層面,包括議會層面,包括智庫、研究機構、高校。薛瀾曾經在2010年到2016年參加了中美創新對話,作為中方組長。當時的對話就是涉及到中方在科技競爭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話和分析的方式找到一些解決辦法,薛瀾覺得今天這個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沒有這樣的平台。

二是有一個管理中美科技方面競爭的合理框架。

三是要建立一個競爭的邊界。盡最大可能降低由於科技競爭對全球帶來的負面影響,儘量減少對於全球價值鏈的影響。

四是應該採取措施去降低目前的不信任,重新建立信心。像氣候變化、公共衞生等領域,這些方面原來就有非常多的合作,應該進一步加強合作,保證能夠去往新的方向走。

五是特別要關注的是人工智能,還有其他新興技術。這些 新興技術如果管理不當,可能帶來各種風險,這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事情,需要全球治理。 中美兩國作為兩個科技大國應該有責任共同合作,建立這樣的治理框架,為人類的福祉提供保障。

記者 魏來

編輯 陳偲

責任編輯 孫霄

封面攝影 張力

—— / 好文推薦 / ——

  • 成功着陸!順利出艙!感覺良好三人組“太空出差”名場面來了!

  • 降準落地!5300億長期資金將至,下週A股有驚喜嗎?專家全面解讀

  • 廖岷、周小川、吳曉靈、劉連舸……這場論壇信息量巨大

  • 暫停償還外債!呼籲海外同胞捐外匯!這個國家深陷70年來最嚴重經濟危機……

  • 上海團長

  • 奔跑在應急特送路上的女騎手

  • 任澤平離職?新頭銜“上線”,此前屢陷輿論漩渦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