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倒貼”引進特斯拉?

而在這種大環境下,中文網絡輿論也是一片喊打喊殺之聲,尤其是在華賺錢的美企和美國,都淪為部分網民的討伐對象。

而特斯拉也在其中,還是炮轟的比較狠的一個。

中國為何“倒貼”引進特斯拉?

當然,特斯拉並不是現在才引進的,所以今年這一波中美關係惡化,跟當初引起其實並無關聯。不過,即便是放在兩年前,特斯拉入華時,也正值中美貿易戰熱火朝天,所以將其歸入中美脱鈎大環境下也並無不妥。

而且,特斯拉如華,還讓中國官方也不幸狠狠招了一波黑——畢竟眾所周知,特斯拉在上海的落地,幾乎全是用的中國貸款,行政審批上也是一路綠燈,效率之高,可謂近年來所僅見——開個玩笑的説,就是央企親兒子,也沒享受過這種待遇。

在很多人看來,這簡直是白白給美國人送錢,白白把自家市場拱手塞到馬斯克手上。當然,當時也有一些解釋,認為此舉可以鞏固中美經濟捆綁,但至少從現在回過頭來看,美國也沒有因此放緩對中國掐脖子的步伐——甚至最近還越掐越緊。這樣的狀況,當然更讓各位愛國青年憤怒,認為這是一筆絕大的虧本買賣!

其實吧,雲石君覺得,鞏固中美經濟捆綁,這個效果特斯拉肯定還是有的。只不過它畢竟只是一家企業而已,想通過一家特斯拉落個地,賺點錢錢,就讓美國改弦更張,這個期望值本來就太高了些。別説,一家企業做不到,就是美國的所有跨國企業和資本加在一起,也逆轉不了中美大勢的趨勢,和特朗普專坑中國的居心。不過特斯拉能在中國源源不斷的賺取利潤,還是對中美關係有一定用處的——這個從長期看也不必完全否認。

不過問題的關鍵不在這。允許特斯拉進來賺錢,和把特斯拉請進來,給他錢讓他建廠賺錢,這個其實是兩回事——前者可以説是對外開放的正常套路,也不乏鞏固中美經濟捆綁的因素;至於後者,其實是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謀劃和佈局的——畢竟中國又不是棒槌,就算為了鞏固中美經濟捆綁,也犯不着用自己舔着臉去倒貼的方式——真是要捧錢上門去交保護費,那又何必選擇馬斯克?還不如直接把錢送到特朗普手上,這樣絕對更直接,效果更明顯

所以,網上的那些怒噴或者陰陽怪氣,其實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罷了。特斯拉的倒貼引進,這種表面的慷慨背後,其實包含着極大的智慧:

眾所周知,新能源是汽車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所以,要想在這個領域實現快速發展,拉動整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佔得先機,中國就必須儘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普及!

這是很關鍵的,汽車是個工業大類,而很不幸,在這個工業大類中,中國本土汽車產業過去的表現可以説是十分糟糕。在各行各業都湧現出不少優秀國產品牌,中國製造佔據主體的同時,汽車行業依然是外國品牌的天下,核心零部件——尤其是發動機,國產更是爛的一批,讓人簡直都沒臉提。直到今天,汽車(包括零部件)依然是中國進口工業製品中的第二大項——僅次於最近舉國關注的半導體。

這當然讓人極度不爽。但現實如此,不爽也沒辦法。

直到新能源汽車的橫空出世,中國汽車工業有了彎道超車的轉機。

時至今日,新能源車取代傳統內燃機車已經是大勢所趨——雖然現在還是汽油車佔市場主體,但可以預見,短則十年,慢則二十年,電動車必將實現對汽油車的主體替代。

而這對中國汽車行業來説是最大的希望。內燃機車發展了百年時間,外資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品牌方面都有悠久的積累,再加上中國傳統汽車工業本身的發展滯後,現在想追趕已經十分困難。

但新能源車的技術基礎跟傳統機車存在極大不同——這是一條全新的賽道,傳統內燃車的技術積累,在新能源車上頭並沒有太大的用處——雙方都處於同一個起點。

最重要的是,雖然賽道的起點相同,但走上賽道前的準備和積澱卻大不相同。受益於中國電子工業體系的發展,中國在走上電動車賽道前,已經有了豐厚的相關工業基礎——電池、電機、電控,這電動車的三大核心要素,前兩者中國基本上都有不俗的工業積澱——也就是電控比特斯拉差的可能稍微遠點,其他的兩項在國際上並不落後——這跟傳統汽車發動機比拼中,中國貨爛的讓人絕望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為何“倒貼”引進特斯拉?

而在品牌方面,由於賽道的轉軌,原先的品牌積澱也被大幅削弱。在傳統車時代,高如法拉利、瑪莎拉蒂、邁凱倫;中如BBA,低如大眾豐田,反正整個賽道,已被既有外資品牌全部塞滿,國產車光品牌打造方面,面對的困境都讓人絕望。但現在的全新賽道中,品牌最注重的是科技溢價——而這些老品牌在這些方面並無優勢,甚至給人老態龍鍾之感。毫不客氣的説,除了特斯拉,迄今為止還有誕生出第二個能在新賽道中把品牌立住腳的。

這就是機會。只要能把握賽道轉換之機,依託科技獲得成功,中國汽車產業就能迎來本質的飛躍!

這就是國家這些年瘋狂推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來,這個大紅利,國家還是希望扶植一下國產品牌的——也就是利用傳統時代向智能時代的轉型機會,培育出一批汽車行業的華米OV。只是沒想到,國產這幫貨大多是爛泥扶不上牆,要麼像力帆那樣用玩具車騙補貼坑爹,要麼像賈躍亭那樣用PPT騙股民和投資人;就算有老實造車的——比亞迪,品牌力和產品力也不夠,不足以拉動產業。

這就很尷尬了。國家當然希望國產品牌崛起,但更希望的是拉動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這些產業在技術方面的準備已經陸續到位,只要市場爆發,將產業規模迅速做大,就可以形成穩固的產業集羣。而只要集羣建成,憑藉中國世界工廠的優勢,這裏就將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最大生產中心——就像手機行業一樣。

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這個意義,要遠大於國產品牌崛起。當然,如果兩個願望能同時滿足,那最好不過,可若滿足不了,那就只能舍魚而取熊掌。

誰是魚,誰是熊掌,這個是一目瞭然的事。畢竟全球汽車工業國都在搞產業集羣,雖然中國在這方面有先天優勢,但如果量能始終起不來,優勢就會被別的諸如日本、德國甚至美國——墨西哥所壓制。一旦落後,再想追起來,那就難了!

那怎麼辦?就只好給產業注入爆發力。既然比亞迪、蔚藍、小鵬等引爆不了國人的的新能源消費熱情,力帆、賈躍亭之流又胡求亂整,那就只好招一個能引爆大眾消費熱情的品牌,而符合這個標準的,放眼全球,只有特斯拉!

以特斯拉的品牌力,國產化後再來一波大幅降價,死水一潭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就會徹底爆發。一旦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做起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製造行業就被徹底激活!

當然,這對國產品牌是一次重擊。但問題是,時間不等人,當初國家也給了你們機會,你們自己還是起不來,那國家也不可能為了國產品牌,把整個產業集羣都給耽擱了。

中國為何“倒貼”引進特斯拉?

而換一個角度,雖然國產品牌現在會被特斯拉壓制。但只要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權起來,依託這份工業基礎,國產品牌依然有崛起的機會——畢竟華米OV也是智能手機產業集羣成型後陸續崛起的嘛。只要底盤扎牢,國產品牌崛起還是有充足空間的——就像蘋果吃不完整個智能手機市場一樣,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一個特斯拉也是吃不完的!

這就是引進特斯拉的經濟邏輯。

而除此之外,引入特斯拉,引爆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涉及到中美脱鈎後的國家經濟安全。

畢竟現在中國的原油大部分依賴進口,其中相當部分又是通過海路。而在海洋控制權方面,中國雖然近年海軍下餃子成風,但跟有強大海權底藴的美國還是沒法比的——何況全球出口原油產能還有相當大部分,本身掌握在美國及其盟國手中。所以,一旦中美脱鈎甚至新冷戰,美國實施原油禁運,中國就麻煩大了!

而要想破解這個困境,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實現能源替換,用電代替汽油。而且這個替代,還因中美脱鈎的加速而愈發緊迫。

既然要新能源替代,首先就要把新能源汽車普及。可雖然國家在引導方面也出了不少政策——比如直接給新能源車發補貼,限號的大城市不限新能源車、公交新能源化等等,但市場有市場的慣性,消費者就是不認這幫國產貨,這個國家也沒辦法——你總不能強逼人家買吧。

那怎麼辦?只好用特斯拉這個大殺器了。以特斯拉的品牌力和產品力,一登場就引爆新能源汽車市場,這樣雖然國產品牌暫時受挫,但至少整條產業鏈是拉動起來了,連充電樁佈局都可以在短期內大幅增長,

這就進入了良性循環。

汽車是原油消耗的大户。隨着新能源對汽油車的替代大大加速,中國對海外原油的依賴度自然也就逐漸降低,這樣既達到了中國製造產業升級、培育新產業集羣的目的,又能規避美國可能的能源封鎖的目的;再考慮到特斯拉在中國的壯大,也相當於培育了第二個蘋果,這也算是順帶着培養了一個阻滯中美脱鈎的重量級力量,一石三鳥了!

總而言之,特斯拉的引進,這絕對是大手筆,大構畫!表面上看,確實有倒貼之嫌,不符合一些網民的心意。但實際上,這種倒貼對中國的戰略意義,可以説是非常巨大。這筆買賣,絕對是划算的。算清楚這本大帳,大家再回過頭來看,心裏就應該好受得多,也明白的多了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為何“倒貼”引進特斯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