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個孩子小時候都被父母威脅過,這種威脅能在短期內喝止孩子的行為,十分快捷有效,於是父母們樂此不疲,把這種方式變成了常態。殊不知,這種短視的行為卻在潛移默化間給孩子帶來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前些天是兒童節,芳芳和媽媽一起去科技館玩。由於節日期間科技館的遊客特別多,芳芳玩得十分不盡興。當媽媽叫她準備離開時,孩子就不願意了。媽媽要強行拉着她離開,結果芳芳在大門口又哭又鬧。在這種尷尬的局面下,媽媽使出了殺手鐧:“你不走算了,我走。”甩開芳芳的手,她大步往前走去。這時芳芳才收起眼淚,趕緊追上媽媽,緊緊抓住她的手。結果晚上睡覺後,芳芳在夢裏還説了好幾次“媽媽不要走”。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和語言就是對孩子的“威脅”和“綁架”,他們無意中利用了孩子對自己的依賴和信任,同時這種行為也在無形中消耗着孩子對父母的愛。那麼家長喜歡“威脅”孩子的背後,到底有着什麼樣的原因呢?
為什麼家長喜歡“威脅”給孩子
1、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比起細緻耐心的説服,“威脅”式的喝止更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兒時,父母保持足夠的理智去扶起他,擦乾眼淚,同他講道理,應該是最正確的處理辦法。然而,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這樣的冷靜。通常情況,一句“你再這樣,我就走了!”顯得更加快捷有效。
2、只關注孩子行為的改變
有的父母不注重孩子內心的轉變,只要行為能得到抑制就可以了。因此,威脅的方法性價比很高,只需要聲色俱厲的一句話,孩子的行為就能轉變。但是父母忽視了威脅之後的問題。雖然孩子的行為出現了短暫變化,那麼內心呢?事實上,孩子的思想問題並沒有解決,同樣的行為還會再次出現,而同樣的威脅未必再次生效。
3、教育方式的匱乏
有一些愛用威脅手段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實在不知道如何更有效的教育孩子。因此威脅這種長期存在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自然就被當作了主要手段。如果父母自身不去學習和吸收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那麼這一手段就不會被代替。
可見,總是採取“威脅”手段的父母們在教育方式學習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理念和行為方式,可能會給孩子性格帶來不可磨滅的烙印,更有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性格缺陷。正如馬卡連科説的:“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
被父母“威脅”長大的孩子,離不開這3種結局
1、缺失安全感
一個聽着 “我不要你了”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會不會真的覺得父母準備遺棄自己了呢?答案是不一定。然而當孩子還是幼兒時,這種話對於他當時的衝擊是極其強烈的。動不動就被威脅一定會造成孩子內心安全感缺失。他們會因此學會察言觀色,處處討好父母,長大後極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從而失去自我。
2、父母失去威信
父母的威脅每一次都會兑現嗎?並非如此。比如父母威脅孩子説:“你再不走,今天就一個人留在公園吧”。而事實上父母真的會把孩子留在公園嗎?並不是的。如果威脅總是不能兑現,那麼它就成了紙老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會下降,更有甚者,孩子還會輕視父母。
3、孩子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在威脅下變得非常聽話,從不發火,那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因為這恰恰説明孩子出現了某些問題。要麼是他們向父母關上了自己的心門,要麼是他們的心理出現了抑鬱。如果孩子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父母將失去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威脅”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威脅”一時有用而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健康。要讓孩子聽話,還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只有當親子之間真正共情時,你才能懂得孩子,孩子也才會接受你的引導。
家長如何糾正“威脅式教育”
1、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要看到孩子的內心
想要做到不威脅而讓孩子聽話,父母首先要做到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只看到孩子一時的錯誤行為,而要看到孩子的內心,明白孩子到底為什麼這樣做。找到原因,才能針對性地選擇教育方法。內心的結被打開,孩子的行為順理成章地發生變化,而威脅這種手段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了。
2、不要把威脅掛在口頭
父母們不要輕易把威脅的話掛在口頭上,動不動就説狠話放狠招。一是孩子聽多之後會對父母產生怨恨和不安。二是威脅總不兑現就變成了“狼來了”的故事。因此,父母們不要把威脅變成自己的口頭禪。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善於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家庭教育亦是如此。父母把鼓勵、讚揚的話掛在嘴邊,讓孩子始終處在正面積極的語言環境裏,他才能從中獲得向前走的巨大動力。
3、用樹立規矩代替威脅
用樹立規矩來代替威脅,用及時兑現的獎懲方式來約束孩子。當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有據可循,當孩子的每一個約定都有獎懲可依時,威脅就不需要了。如果孩子犯錯,父母只需要拿出規矩照辦即可。這種父母和孩子事先商量好的規矩能把懲罰帶來的心理衝擊降到最低,不會對孩子內心帶來真正的傷害。
威脅不是教育,也不是訓誡。威脅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快捷方式,而清晰明瞭的規則和切實可行的獎懲手段才能真正指導孩子的行為。當然,比起簡單的威脅,立規矩需要父母花更多時間和心思去研究。但是,這更值得,不是嗎?
今日互動:您經常用語言和行為威脅孩子嗎?您有沒有想過威脅孩子可能給他帶來怎樣的心理壓力和陰影呢?不妨留下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