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下次能更方便的見到我,點點關注吧。
相遇總是緣,相遇過早不如剛好,而現在點開文章的您與我正是剛剛好
我們閲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縱觀歷史,君主制作為一種重要的人類社會政治形態,曾經一度佔據着統治地位,成為最主要的國家體制。然而近代以來,隨着資本主義開始興起,很多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形式奪取了君主政權,誕生了一批共和制國家。當然,並非所有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徹底消滅了君主制,最典型的當屬英國的“光榮革命”——在這場“不流血的政變”之後,英王的權力大大削弱,此後更是“統而不治”,成為失去權力的虛君,僅僅只是國家的象徵。
這類制度被後世稱作君主立憲制,如今依然存在於許多歐洲國家和一些亞洲國家。由於各國具體情況不同,君主所掌握的權力也不同,如德意志帝國與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奉行的乃是二元制君主制,君主仍然掌握着絕對權力,歐洲國家則基本都是實行以英國為代表的議會制君主制。不過隨着二戰結束,君主的權力普遍被進一步削弱,這些君主雖然地位崇高,但在法律上並無太多特權,甚至一些王室成員也會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參與民主選舉。
比利時王國就是這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比利時王國於公元1831年才正式獲得獨立,此時比利時國內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民主基礎,因此在獨立建國不久之後,比利時就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不過就算國王沒有實權,但對於王位繼承權這個問題,卻還是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鬥爭。上世紀五十年代,比利時國王為博杜安一世,由於這位國王並沒有直系後代,因此王位就只能傳給其他王室成員。
在這種情況下,博杜安一世選擇了弟弟阿爾貝親王的兒子——菲利普親王為繼承人。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菲利普親王的父親阿爾貝親王對這個決定卻相當不滿意。他認為,自己作為現任國王的弟弟,理應得到最優先的繼承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就這樣,一場王位爭奪戰拉開序幕,乃是一場父親爭奪兒子繼承權的“權力鬥爭”。
對於父親的迫切渴望,作為兒子的菲利普親王也是無可奈何,加上當這個國王也確實沒有太大意義,因此他選擇了讓步。1993年7月31日,博杜安一世因心力衰竭去世,阿爾貝親王登上王位,改稱“阿爾貝二世”。這一做法在比利時國內引發了巨大爭論,但由於比利時王室的默許,人們最終還是承認了阿爾貝二世的合法地位。由於其高超的政治智慧,阿爾貝二世還與議會保持着良好關係。
八十歲時,年老的阿爾貝二世總算想到了自己的兒子,於是在2013年主動讓出了王位,此時距離菲利普王儲本該繼位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年。不過,這場奇葩的“政治鬧劇”還遠遠沒有結束。由於大多數國家的君主在位時都能得到政府的大量財政補貼,生活非常優渥,然而在退位之後,標準就直線下降了。退位沒過多久,阿爾貝二世就發現自己深陷財政危機。
阿爾貝二世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國王兒子,向比利時王室與議會提出要求經濟支持,但是被一口回絕。理由很簡單,退位的國王在由於不再承擔公務,其地位與平民無異,不能再有太過特殊的關照,否則就違反了國家的基本精神,阿爾貝二世也只能放棄這個打算。不得不説,比利時王室的清廉程度與世界上最貧窮的王室——挪威王室有得一比,説來也真是令人唏噓感慨。
參考資料:
《列國志:比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