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一富家少爺身患怪病,請名醫診治,名醫進屋就説,快去拿馬桶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綜合


''四萬萬人齊落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句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們對清朝的印象,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度。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毫無生機的時代,也出了''單傳扁鵲盧醫術,不用楊高郭玉針''這樣的濟世名醫——葉天士。天生的寬厚良善讓葉天士救治了很多身無分文的窮苦病人,無以為報的他們將葉天士懸壺救人的事蹟口口相傳,名醫用馬桶治病的故事也就流傳至今。耐住寂寞,守住清貧''夏至親人離,淒雨傳悲音'',在葉天士僅僅14歲的時候,他醫術的啓蒙人,父親葉紫帆早早的離開了他,甚至還來不及把一身的醫術傾囊相授,給葉天士留下的,不過是家徒四壁。


年幼的葉天士來不及悲傷便抗下了生活的重擔,開始行醫以便維持生計。''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自身醫術的不足使年幼 的葉天士早早的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而此時他父親一個姓朱的門人憐憫他的身世,開始傳授他父親所長的醫術,葉天士的求學之途正式開啓。葉天士在醫術方面的悟性堪比天上星宿轉世,沒過多久便青出於藍勝過他老師許多,在朱某的建議下,抱着''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心態的葉天士開始四處行醫遊學,六年間先後拜周揚俊等十七餘位名醫為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許是是葉天士人生的準則,即使在在豐富自身學識的期間,葉天士也從未停下他治病救人的腳步。


受到醫者仁心的父親的影響,外加父親離世後所度過的清寒的時光,葉天士對窮苦的普通人充滿着同情,常常分文不取,他妙手回春的高超醫術也讓他在百姓之間獲得了鼎鼎聲望。不論何地,每當出現了當地醫者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症之時,病患就時常盼望着葉天士的到來。奇人趣事,妙手回春藥聖孫思邈曾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寫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無論貧賤,每個人的生命都同等可貴,醫者當以救死扶傷為己任,葉天士深以為然,救治了無數令人頭痛的疑難雜症。


相傳清朝有一富商的公子,年紀輕輕得了一種令無數上門診治的醫者摸不着頭腦的怪病——無法進食。富商為此散盡千金,耗費了不知多少的名貴藥材也不見成效。就在走投無路之時,有人向富商舉薦了葉天士,富商聞言便親自登門拜託葉天士出診。心腸慈悲的葉天士在聽説後立馬趕往富商家中,只進門望望便有了頭緒,隨後差僕役拿入馬桶置於公子卧房,待到濁臭之氣遍佈房屋時,許久未進食的公子竟突然有了食慾。在公子飽餐一頓後,葉天士便讓富商撤出公子卧房的香爐等物,果真不出幾日,公子便痊癒如初。名醫用馬桶治療怪病的趣聞一時間在坊間流傳開來,雖然當時有不少人覺得葉天士行醫的過程像是''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但民間依舊將葉天士視作''天醫星''下凡,葉天士的聲名也就因此更上一層樓,成為當時鼎鼎有名的良醫。


授業解惑,桃李芬芳''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求學路上嚐盡人生悲歡的葉天士在享譽全國後,無數對救死扶傷滿懷熱情的學子踏破門檻向葉天士求教。清史就曾以''大江南北,言醫者轍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記載過這一盛況。對於虛心求教的從醫之人,葉天士向來是來者不拒,因材施教,培養了不少當時頗負盛名的醫者,他膝下二子葉奕章,葉龍章也是當時聞名一方的良醫。相比一些胡亂用藥的庸醫,葉天士開方十分嚴謹,胸有成竹方才施之一方,他對學生的教導也常提及。甚至於彌留之際還在教導他的學生與子女,''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


許是一生對弟子上心,或是臨終之言出自肺腑,又或是他本身聲名太旺,在葉天士逝世後,他的學説依舊得到當下名醫的大力宣揚,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中醫學術體系——葉派。無論是幼時不恥下問的懵懂醫童,還是晚年桃李天下的絕世神醫,葉天士從未改變過初心,依舊以行醫救人為己任,醫者仁心不過如此。著書立説,流芳百世以馬桶治頑疾,雖説是趣事一件,卻也只能一時為人稱道,傳道受業,也只能解門下弟子一時之惑。被後世傳頌的葉天士不僅僅只是醫術精妙,他嘔心瀝血之作《温熱論》才是他流芳百世的根源。


古裝劇中常有主角感染瘟疫撒手人寰的場景,一旦出現傳染性極強的疫病,達官顯貴尚且有一絲被救治的希望,普通人似乎只能默默等待着死亡的降臨,絕望而又無助。即使顯貴如愛新覺羅.福臨在天花的面前也難逃一死,沒有護理條件的普通百姓在疫病的面前就更顯無助。為此,無數悲憫天下的醫者將自己四處行醫的經驗傾注筆下,幫助普通百姓與死神搏鬥,葉天士也是其中的一員。幼年喪父以至家境貧寒的葉天士對窮苦的生活深有體會,在飽覽醫書,實踐醫術後,自己撰寫醫書留世的想法便一發不可收拾,《温熱論》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牛頓曾經説過,''我之所以比別人看的遠些,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醫書的撰寫僅僅靠自己的實踐探索是遠遠不夠的,前人的經驗對於葉天士來説尤為寶貴。


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基礎上,葉天士對疫病的根源進行摸索,發現''温上受,首先犯肺'',進一步區分了傷寒和温病之間的區別。在此之後,清人不再只用對付傷寒的方式防治温病。文/映真